APP下载

试论岑参写景诗的地域审美特征

2016-05-09杨蕊宁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岑参边塞写景

摘  要:岑参虽以边塞诗而誉满盛唐诗坛,但其写景诗也毫不逊色。他早年隐居嵩阳时的写景诗清丽质朴、恬淡雅致。中年两度出塞,其写景诗浓墨重彩、壮美雄奇。晚年寓居蜀地的写景诗,将回归的心灵寄托于蜀中山水景色之中。活动地点的转移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使诗人作品中的景色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和特点。

关键词:岑参;写景诗;地域

作者简介:杨蕊宁(1980-),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岑诗尚主景”1。岑参现存诗作四百零三首,其中写景诗一百余首,占其诗歌总数约四分之一。岑参写景诗既涵盖他少年时代隐居嵩山和暮年寓居蜀中期间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也包括他两度出塞,以边陲风景物候为描写对象和表现内容的边塞景物诗。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2可见,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疑是影响文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少年隐居嵩山描述清丽之景

岑参少年时曾隐居嵩阳,其“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阕下”(《感旧赋》)。嵩山作为天下名山和佛教禅宗的发源地,有古木流泉、奇峰峻岭的优美风景和清净空寂的佛禅境界,优雅安静的生活环境使岑参的诗歌自然流露出闲淡雅致的特点。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山林、清溪、佛寺等清幽之境,这些地方山明水秀,使诗人情不自禁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可以说,林泉生活不仅培养了诗人感受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审美习惯和创作风格。

岑参早年的诗作喜用暖色调来营造山水林泉的多姿多彩,在“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南溪别业》),“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炼”(《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酒光琥珀色,江色碧琉璃”(《与鲜于庶子泛汉江》)等一系列诗句中,诗人以“青嶂”、“翠畴”、“金龙”、“青黛”、“白炼”等色调的清淡雅致配上“赤”、“碧”、“金”、“琥珀”等绚烂缤纷的色彩,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诗人或描写雨后山中云雾的升腾缭绕,或抒发雨后清新湿润的感受,栩栩如生的景物白描,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岑参笔下的山泉、古木、峻岭、青峰,都饱含着他对大自然真挚的情感,形成了他这一时期写景诗内容清新纯真,感情朴实单纯的特点。

此外,岑参写景诗善用一系列动词将静态的景物连接起来,使诗句显得生动活泼,充满动感。如:“竹林喧暮鸟,花缺露春山”(《丘中春卧寄王子》),“春云凑水深,秋雨悬空山”(《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宿东谿王屋李隐者》),“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缑山西峰草堂作》),“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这些诗句中既有静态的“竹林”、“春山”、“河田”、“空谷”,也有动态的“喧”、“ 露”、“隐”、“映”、“吐”、“凑”、“悬”,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显静,以静衬动,使原本静态的景物顿时横生动态之趣,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岑参早年写景诗宁静恬淡诗歌意境的表现与诗人所处的清丽山水的生活环境是决然分不开的。诗人之所以如此放任不拘、清静无为地享受山野林家之乐,是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和习染所致,他对自然景物色彩与形状之美的抒写,完全源于其自由自在、未经雕饰的纯真之心。

二、中年边塞写景诗表现西北边地奇景

岑参可谓是唐代诗人中的探险家,他的边塞写景诗以浪漫幻想、奇妙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西北边地的奇异风光。边塞辽阔的地域和雄浑壮丽的景色将诗人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领域,西北的荒凉苦寒使他的写景诗风格大变。壮美的景色孕育出壮丽的诗风,换言之,岑参边塞写景诗壮美雄奇风格的产生,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边地风光和新奇景物给诗人造成的视觉震撼与心理冲击,异域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开拓了诗人的眼界和胸怀,也扩大了他写景诗的表现范围。

对于岑参而言,眼前独特的边疆物候、极端天气都是新鲜刺激的,诗人对此也倾注了很多的笔墨。二月的江南正是春光明媚、碧草芳菲的景象,而眼前的边塞却是“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北庭作》)的寒冷萧条之景。八月的内地秋色宜人、瓜果飘香,而诗人在边塞体验到的却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季节反差与视觉冲击。眼前的景色使诗人敏感的心境专注于边塞独特的物候特点上,通过对具有地域特征的物候景观的刻画与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瑰丽雄奇、充满异域情调的特写镜头。在“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诗句中,岑参对边地气候的苦寒做了淋漓尽致地描述。

在西域,除了奇寒还有苦热。“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经火山》),诗人用白描和铺张的手法表现火山之酷热,通过运用“烧”、“蒸”这些奇巧的文字,将景物衬托得栩栩如生。“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艺术地再现了红云缭绕、热浪腾空的火焰山奇观。炎热的地方除了火山,还有热海。“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人以如椽之笔将这一幕幕的奇景写得有声有色、无比传神。凡此种种独具特色的边塞写景诗,曲尽西域物态奇景,传达出一种英雄主义和浪漫豪情。

岑参从山林寺院、都城市井走向大漠边城,和谐的山风水月变成了冰天雪地和奇寒酷暑,自然环境如此大的差异,使诗人开始关注西北边地的人文环境,诗歌和风格也为之改变。应当说,是地域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岑参写景诗的内容与审美风格。

三、晚年蜀地景物诗的奇险峭拔

岑参晚年寓居蜀中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仍是他的写景之作。蜀道历来以奇险栈道著称于世,面对蜀道山川的雄奇险峻,诗人的激情一触即发,那一首首浓墨重彩的纪行组诗肆意挥洒。他以“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来描绘川陕通道的骆谷之景,又用“栈道笼迅湍,行人贯层崖”(《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来凸显七磐岭栈道的艰难险阻。诗人对剑门雄关的高峻险隘做了反复地铺陈, 剑门之险让人不寒而栗。“剑门乘险过,阁道踏空行”(《送郭僕射节制剑南》),使人真实感受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辛。

岑参寓居蜀中时写的山水诗,还着力描绘巴山蜀水的山青水秀。写曲折江岸的奇峰:“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早上五盘岭》);写江水的烟波浩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初至嘉州作》);写江水的沉澈:“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写竹林深处的猿声鸟鸣:“猿拂岸花落,鸟啼崖树重”(《东归发犍为至泥谿舟中作》);写浣花溪畔的柳枝芦花:“江柳秋吐叶”,“江暖柳条黄”,“芦花白如雪”,“芦荻花纷纭”等等,总之,诗人选取了一系列独具西南地域特点的动植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绪,极富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岑参不同时期所作的写景诗,充分体现出我国南北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与特色。嵩山郊野山林清新自然、不假修饰的清丽之作,源于诗人发自内心的心灵抒写;当他置身边塞绝域,俯拾即是的边地景物又为他的写景诗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传神的诗笔记录下的是令人震撼的壮阔景象。而晚年,岑参于大胆夸张中再现了巴蜀风光的风姿与韵味。可以说,岑参不同时期的写景诗,将他的理想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以及他的身世之感,全然融入对不同地域风光景物的描写之中,融情入景,以景喻情,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现其写景诗的独有内涵和独特魅力。

注释: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页。

[2]陈寅恪.讲义及杂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83页。

参考文献:

[1]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孙映逵.岑参诗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岑参边塞写景
初雪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山房春事(其二)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又爱又恨是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