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弹壳文学赏析

2016-05-09刘彤彤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摘  要:《子弹壳》是姜贻斌的一片中篇小说,以窑山与文革为背景,通过孩子所玩的子弹壳为切入点,导致的一系列家庭风暴,最终使原本平静的一家四分五裂的悲剧故事,本文以作者,历史文化背景,情节设置与人物设置为角度,深入讨论了《子弹壳》的文化启发与社会意义。

关键词:《子弹壳》;姜贻斌;历史环境;人物设置

作者简介:刘彤彤(1993.1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

想要真正的赏析一部文学作品,对作者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一位作者都拥有一个剖析社会的独特角度,这个角度与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思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姜贻斌自幼置身生活的底层,曾待过业、当过知青、做过矿工、在窑山中学教过书,可谓饱尝了底层贱民精神的屈辱和困苦。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绵密地描摹底层卑贱者的心灵状态,并不由自主地注入自我的情感记忆和人生感悟,从而开创了一个思考国民心理素质的独特领域。【1】正因为作者独特的视角,他的作品才值得一读。作为姜贻斌的中篇小说之一,《子弹壳》不仅是他传统煤山小说系列之一,更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环境与文化都是姜贻斌最为擅长的,所以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他的上佳之作。

小说《子弹壳》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不长的小故事,这篇故事通过窑山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打弹壳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以一个叫毋胜利的少年渴望多赢弹壳,因为误会而改了名字,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个少年只是单纯地想赢弹壳,这个简单但是却强大的愿望在他的内心扎了根,疯狂的生长,但也就是因为这么个简单的愿望,使得他的误会而改变了两个家庭,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文章由误会而起,误会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不由得世人唏嘘感慨,但这也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不信任,如果李上游没有弄虚作假,如果毋胜利可以信任自己的父母说出原因,如果毋胜利的父亲可以多信任一点自己的妻子,那么这一切也许就不会发生。

从文章的环境来说,姜贻斌生长于窑山之中,以他对窑山生活的熟悉,陆陆续续发表了30多篇窑山风情小说,以他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窑山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2】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之中,但是他的作品大都聚焦乡村,因为他所怀念的生活已随着现代化的生活纷纷消逝。姜贻斌作为一个作家,所能做的只能是执笔将以往书写,把记忆中的历史与故事交融。使窑山,煤工等一些已经在消失在视野中的名词再次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这无疑是窑山文化的胜利,更是对过往的缅怀与复兴,这是一种文化的温故,也是脱胎于过去的知新。

虽然这只是一个中篇小说,但是其实作者想要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具有相当高度。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个人来说带有前定和宿命的性质,底层的内部生存规范则具体地、动态地决定了小人物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历程。【3】在本篇文章的时代上,作者选用了相当敏感的文革时期,并还原了当时混乱的社会现状。基于这样一个残酷的历史,作者却从一个颇为风趣的角度切入,那就是孩子,这也是基于作者的自身回忆,他用先几个孩子的人格将这个大历史背景淡化,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快乐,为乌云镶上银边。而文革作为新中国的一道伤疤,鲜有作家提及,一旦有作品涉及其中,都会成为话题。所以,姜贻斌敢于直面这个沉重议题,并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殊为难能可贵。通过人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心理活动来体现历史对于个体的影响,能充分的将个人的意识展现出来,这是孩子们稚嫩的生活背后的一杯苦酒。仅通过毋胜利一家的生活,已足以以小见大,社会的紧张促进了民众心理的紧张情绪,而这种本已紧绷的情绪在大环境中更让人焦虑,重重紧张促使了结局的爆发,引发我们重新的思考社会与个体的关系。

就人物设置来说,《子弹壳》中人物尽管在小说中显得十分重要,但却不是小说意蕴的直接承担者,小说设置了一个象征物——子弹壳,通过象征物来作为读者由文本此岸达到“意义”彼岸的桥梁。小说更吸引人的是人物活动一一象征物一一活动环境三者构成的意象系统,小说成为一种整体象征。在这其中的“子弹壳”,不仅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更是一个精神的寄托,那是窑山孩子们的唯一乐趣,他们因子弹壳而精神愉悦,也是反映文革时期窑山的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子弹壳是他们对窑山封闭孤独单一生活的无聊的精神排泄。

《子弹壳》这篇小说无论是从人物冲突设置,还是背景与环境的营造,以及故事情节安排上,都是中篇小说中的佳作。尤其以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对儿童的影响,尤其发人深省。其中对叛逆儿子的描写与嫉妒父亲的描写更是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其中夫妻紧张而又深切的感情生活虽结局不美,但仍能感觉到其中的亲密。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这并不属于完全的悲剧,也不是令人喜悦的故事。但正是这样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才像蝴蝶之翼,能掀起人类心灵的巨大风暴。

参考文献:

[1]刘起林:《国民心态的体悟与描摹—姜贻斌小说创作论》,《今日湘军》1997年第5期,第36页。

[2]罗敏中:《他的目光注视着窑山人的生活和命运—读姜贻斌的窑山风情小说》,《创作与评论》,1993年第1期,第38页。

[3]刘起林:《国民心态的体悟与描摹—姜贻斌小说创作论》,《今日湘军》1997年第5期,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