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中庸思想探析

2016-05-09国坤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中庸

摘 要:孔子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代表了儒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它强调凡事要坚持适度,防止过犹不及,不走极端,但并不等同于折中主义。

关键词:中庸;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时中;折中主义

作者简介:国坤(1989-),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1

一、何为中庸

中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之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首次提出了“中庸”这个概念,并给予了中庸——“至德”如此高度的评价,但孔子未能对中庸本身的含义做充分的阐释。而《说文解字》中指出:“中,正也;庸,用也,从庚;庚,更事也。”由此看来,“中庸”的意思就是既妥当又正确地去处理事情。郑玄注《礼记·中庸》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到了两宋,程颐、程颢将“中庸”的含义解释为:“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庸只是常。犹言中者是大中也,庸者是定理也。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是经也。”朱熹在注释《中庸》时引用了二程的意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庸,平常也。”因此,按照二程和朱熹的解释,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称之为“中”;保持经常称之为 “庸”。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主要内容

1、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与中庸相对的则是过和不及,过即超过,不及的意思是达不到,对于这两方面孔子都是不赞同的。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原则和道德修养,应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超过或达不到这一标准,都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过和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是一样的,只有既没有过又没有不及,才是中庸之道。由此看来,“中”是衡量过与不及的标准,孔子要求把握正确的“中”,坚决反对过和不及这两种不合乎中庸的行为。孔子所倡导的中庸,应该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牢地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度”的原则。

2、执两而用中

孔子倡导的中庸是无过无不及,坚持了适度原则的。那么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做到中庸呢?在《中庸》里有孔子对中庸经典的解释,古代圣明的君主之所以会得到百姓拥戴,就在于他们能够隐恶扬善,把握好了过和不及这两端,用中庸的方法来安抚百姓、治理国家,孔子把中庸看作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就应该把握好这两端,也就是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让两端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两端”处处可以找到,如租赋有过轻过重,治民有过严过宽,行礼有过简过隆等,把握好这两端,就能找到不轻不重、不严不宽、不简不隆的中点,这个中点也就是适度。中国古代的圣明君主正是具备了这种合于度的中庸的观念。

3、时中

在孔子看来,君子为人处事能够做到中庸之道,但是小人则难以达到或违背中庸原则。“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君子能够时刻自省检查,随时而变通,适中而不偏,而小人则会肆无忌惮,任性妄为。孔子认为,坚持中庸思想,是君子的一种天职,然而中庸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找到当时的“中”。君子就能够做到时中,能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时间而采取合理、合宜、合时的中庸。孔子在为人、为政、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也始终贯穿着时中的原则。时中是中庸思想最高的阶段,是真正地达到了中庸。

三、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

自近代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中庸”是一味地做事不讲原则,也很容易将中庸误解成为折中主义或者是调和主义。我们不可否认,从表面上看,折中主义和中庸确实具有某些相似点,也使得不少人以中庸为借口,做事毫无原则可言。这样的人正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严厉批评的“乡愿”。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对“乡愿”是深恶痛绝的,说他们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又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使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孔子看来,如果找不到和秉承中庸思想的人相交,他宁愿与狷者、狂者交往,也不与乡愿交往。因此,中庸并不是做事不讲原则、左右逢源的老好人,而是需要有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刚柔结合的思想,具有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志向和坚定。

折中主义没有自己原则和立场,只是把各种见解和思想,机械地、毫无原则地拼在一起,迁就一切,毫无坚持,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而中庸思想并不是这样的折中主义,中庸之道有自己明确的立场和原则,需要用理智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拘泥,不偏激,讲求适度和合理,无过无不及,始终保持着“中”的状态。中庸的思想并不是模棱两可的,而是中正之道、真理之道,因此就要求我们要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这两端之间的平衡,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与辩证综合。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程颢、程颐. 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赵定宪. 四书读本[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中庸
人的伟大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中庸自明
《中庸》名句节选
半途而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思想与高职学生人格养成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