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儒家道德中的“伊达政宗式的狂奔”

2016-05-09樊乐乐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樊乐乐

摘 要:儒家的伦理道德,简而言之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一句话概括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基本的核心思想便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也即是“仁义”道德。然自西汉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便定于一尊,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这之后的儒家“仁义”道德便有了“狂奔”之势,从而形成了一种畸形的道德模式,大有举“仁义”道德之名,行草菅人命之实。

关键词:伊达政宗;狂奔;儒家道德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2

一、儒家道德思想概述

儒家道德学说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干,有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道德伦理的基本内容有仁、义、勇、智。

“仁”是儒家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表示人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仁”的概念并非孔子首创,在他之前即已出现,最早出现“仁”字的文献是《尚书》。《尚书.金滕》载:“予仁若考”,指的是人的一种美好品德。在孔子大量的关于“仁”的阐述中,他借用了“仁”的这一基本含义,进而将其内涵拓宽,使之成为一个内涵及其丰富的概念。可以归纳出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仁”是指人所具有的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品质。第二层含义,“仁”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准则和由此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孔子认为,“仁”所要求的人际基本原则就是“忠恕”之道。所谓“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三层含义,“仁”表示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仁”既是人类本性中善良、正直、质朴的素质,又是人们以“爱”和“忠恕”为本而表现出来的孝悌、恭敬、忠信等一系列行为品德。

“仁”的外延则为义,义表示一种合理性,或者合理的事物,合理的行为,合理的状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义”是表示合理性的概念,或者说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高依据。所谓“义者宜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篇第四》)。意即,君子对于社会上的事情,没有固定的法式,一切以是否合理为准则,合理性是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那么,什么是合理性呢?从孔子的整体思想体系的逻辑关系来看,合“礼”的事情和行为都是合理的,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左传.成公二年》),表明了“礼”与“义”的紧密关联性。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义”也表示一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特别是指为政者的一种合理、适宜的举措。“义”还表示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例如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篇第六》)。意思是说,一个明智的统治者,首要的事务是引导人民走向合理的社会状态。这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就是使人民生聚繁衍,使人民生活富足,然后使人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即:“庶之”、“富之”、“教之”(《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指聪明,有智慧,亦作“知”。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这里,“智”与“仁”、“勇”并列,可见智已被孔子纳入了其道德规范体系中,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智”的作用有:

第一,“知者不惑”,这是智最基本的作用。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所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第二,智者不失人。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即错过了人才,而错过人才的原因是因为不能知人。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他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就是说,要举贤必须先知贤、识贤。而知贤、识贤就是智。

第三,智者不失言。“失言”即“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这是不智的表现,所以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孔子从智的方面对人们言论进行规范和要求,智者能知言,所以智者必不失言。

第四,“知者利仁”。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第四》)所谓“仁者安仁”,即有仁德的人以实行仁德为安心,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所谓“知者利仁”,即聪明人认识到仁德对他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因此而实行仁德。智是行仁的手段,如果没有智慧,认识不到行仁之利,也就不会行仁了。智者凭借其智慧,既利仁而行,又能通权达变,“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篇第十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对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二、伊达政宗式的“狂奔”

所谓伊达政宗式的“狂奔”正如伊达政宗家训所言:“超仁成懦,超义成顽,超勇成暴,超智成狡”,来阻止仁义道德的狂奔,而非超出仁义道德的狂奔。

伊达政宗早在江户时代便击中儒家思想的要害,“狂奔”这个词,比起“狂热”更生动,使人感到风雨扑面,显示伊达政宗文字的锐利。中国历史上有些“仁”、“义”、“勇”、“智”的史迹,就利用大量“君子”和“小人”的鲜明对比来布道,以简单的道德二分法来判断行为的对错。有了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这样的简单分法,让少数人能自信道德正确,从而肆意胡为。而其实这些行为,不是“仁”、“义”、“勇”、“智”,而是“懦弱”、“顽劣”、“暴虐”、“狡狯”,好比《二十四孝》上的“郭巨埋儿”,为了奉养母亲,而竟活埋亲生之子;真可谓是集“懦弱”、“顽劣”、“暴虐”、“狡狯”于一体。

三、伊达政宗式“狂奔”的反思

(一)超仁成懦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自己在工作中常常承担最重、最难的任务,一念之仁,没有成佛,反倒自作孽,如何能做到不惧拒绝别人,而保全自己,并不很难。工作分两类人,受累不讨好和讨好不受累,要想做到讨好不受累,只要做到维护自己利益和领导面子,在维护自己利益时,要有死命的态度,在维护领导面子的时候,要有奴才的腰板,做不到,只能被迫成仁,被迫超仁,最后成懦。

(二)超义成顽

虽然也是一腔热血,偶尔也冲动,但没有升级到江湖草莽,理由很简单,江湖草莽=酒肉兄弟,关键时刻没一个靠得住,桃园结义真是令人神往,可惜都在书上,前秦皇帝苻坚对敌将姚苌有救命之恩,当死而不杀,并委以重任,落难之际竟被姚苌勒死,苻坚的义变成顽愚。

(三)超勇成暴

在石器时代倒是好解释,如今的“超勇成暴”应该理解为能力大了,脾气大,因为能力一直不大,还超级弱呢,一直在懦,从未暴过。

(四)超智成狡

这个也因为智商低,没做成狡猾,但总被一些“超智成狡”的人包围着,很辛苦,其实这个“智”不做智慧解,作为聪明解更合适,中国人生就聪明,稍微一努力,长大就是个滑头。

四、总结

“狂奔”,是一个精彩的形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发高烧的疯汉,挥舞着“仁”、“义”、“勇”、“智”的大刀,杀开一条血路,一直攀上他所盼望的高峰宝座。在他杀开血路中,不知道多少人丧生,多少人受辱,多少人受骗。“伊达政宗式的狂奔”仍在不断上演着,我们能做的知识努力找到一种平衡。

参考文献:

[1]安彩英,邓晨夕. 论儒家道德伦理及其现实意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1(3):41-43.

[2]柏杨.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2-34.

[3]丁为祥. 叩问良知的“不能”——关于儒家道德理性的反思与检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4(3):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