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大千画论的体系性与画论体系

2016-05-09李学更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本文为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课题,编号:ZDQ2014-02。

摘 要:张大千画论,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包含了其绘画思想的九大体系,完整的体现了张大千作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世界级国画大师严密深邃的绘画理念及对人生、艺术的独到认识,且从形而上的角度,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性的辨思。

关键词:张大千画论;体系性;画论体系

作者简介:李学更,字博平(1978-),山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教于保山学院艺术学院,国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与中国画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2

中国的画论,历来就不是孤立的,自顾恺之到郑燮,它们以体系的方式存在着,及至到了张大千,以“艺与道通”为核心的张大千画论体系,才终究形成。梳理这些体系的存在,对于理解张大千先生构建的画论体系,是至为关键的。

一、中国画论体系存在的历史事实

研究一个画论体系的形成,首先要考察此画论体系形成的核心命题,其次探究与其相关的支命题,最后探讨这个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一个核心命题的形成,自然就形成了相关的理论系统,而支命题所涉及的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支命题的正确与否。当这些支命题能够围绕核心命题组成有序的、有理的、有机的整体,即可断定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存在。

中国画论,第一个出现的理论体系,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体系”。此理论体系的出现,解决了西汉以前影响画论之文论向绘画思想的转化,使画论形成了真正的第一理论体系。顾恺之之前,中医中的形神关系的论述以及文学论述,为其“传神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如《黄帝内经》中“形乎形,目冥冥”、“形具而神生”;《管子·内业》有“凡人之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等。顾恺之的这个理论体系,以“传神写照”为核心,以“以形写神”为支撑,以“目送归鸿”为辅助,建立了“形”与“神”的两系统。

谢赫“六法论体系”,则以气韵系统为主,辅及了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摩写。其中,“气韵生动”是核心,其余五法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谢赫的“六法论理论体系”,既是评鉴体系,亦是创作体系,相对于先秦零散的理论陈述,是较为完备的。

姚最“心师造化体系”,在心与自然角度上,建立了互融的移情。姚最建立的“心师造化体系”,反映在其《续画品》中,“心师造化”是核心,“冥心用舍”、“动必依真”、“志存精谨”则是对“心师造化”的阐释。姚最在此体系上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心”与“造化”两大系统,借助“师”这个方法论,组成了完整的“心师造化”理论体系。

严格来讲,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能称为体系的,仅有上述十大体系,每一种理论体系的出现,均对中国画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从清末郑燮到张大千之前,中国的画论,基本上无有可以称为体系的。如范玑提出了“离象取神,妙在规矩之外”,郑绩提出了“炼形炼意,得气得神”,方薰“画忌六气”说-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蹴黑气”,沈宗骞“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等等,只能以系统命题而论,不可作体系视之。

张大千画论,具备不具备体系性?他的画论体系性如果具备,是如何构建的?张大千画论体系如果存在,其核心又在哪里?

深究张大千的画论,可以得到十条理论系统。如:

(1)张大千在画论上,其立论的最高境界是“艺与道通”[1]。此“艺与道通”,是张大千画论的核心理论系统命题。唯有以道融艺,他才能做到“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大家,做到绘画中表现深邃的“画道”。

(2)张大千核心命题“艺与道通”所衍生出的,是“鉴微神遇”[2]观。这是一个次理论系统命题,但依然是形而上的,体现了张大千立足于“艺与道通”而对世界观察的精细敏锐,并在类似于“澄怀味象”的超功利基础之上进行。

(3)“造化在我”观,是张大千自心自性的率直流露,是他核心命题下的支理论系统命题。

(4)“画无中西”[3]观,是核心命题下的底命题,表明了他对于人类艺术的普遍性认识。

通过对张大千十条画论的探究,明显地可以看出,张大千的画论是具备体系性的,以“艺与道通”为核心,其下分为“鉴微神遇”-“造化在我”-“画无中西”-“色光分置”-“精神抽象”-“绘画发展与民族活力成反比”说-“真美悟神韵”-“大匠至境”,及至“大心胸大场面”。

二、张大千画论研究的现状

研究张大千的艺术,如果不系统研究其画论,就无法谈及他的艺术思想与美学思想,对张大千艺术的理解,也将是不全面的,亦难以取得有深度的理论成果。张大千画论中一系列系统的理论命题,是成就张大千艺术殿堂的关键。对张大千画论的研究,也是对绘画技法与他的其他艺术领域研究之基础性环节。

对于张大千先生大规模的研究,表现在技法与理论两方面。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学者与专家多从绘画技巧、艺术思想、佛学思维、美学思想等进行探索。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索的,现在年轻的学者参与了颇有意义的讨论,如吴阳的《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研究》(2012)、蒲海红的《张大千泼彩泼墨山水画视觉图式之研究》(2011)等等。巴东的著作《张大千:谱出绘画的天籁与传奇》(2004)、《台湾近现代水墨画大系-张大千》(2004),给研究张大千绘画技巧,提供了范例的经典。傅申《张大千的世界》,也从其绘画技巧方面进行了解读。艺术思想方面研究的有吴惠宽《张大千早期(1920-40)的石涛收藏及对其山水画之影响》(2011,台湾)、余烈全《张大千艺术思想中的审美现代性》(2013)等。

张大千先生的画论体系,从各层次的理论系统命题上,集中体现了他在论画方面鲜明的艺术观点。由于他没有自己所出版的单独画论,导致了被人误解为其画论所持的理论观点,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嫌疑,认为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因为他对绘画的论述,多是后人所记述,而自己付之于文献者微。此说实为枉谬之论。如果认为张大千的画论,自己未见诸文字,即断定其画论的非体系性,只能是后人研究的不足。

三、张大千画论体系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将张大千的画论作体系性研究,对于统一梳理张大千绘画命题之间的关系,理清张大千在形而上的“画道”与形而下的“技艺”之间的关系,对于其绘画实践中艺术个性的形成的理解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亦可以站在辨证的角度,不迷信的对其进行客观的审视,纠正其画论中存在的局限性,而不是一味的捧向神圣化(如:“绘画发展与民族活力成反比”说,确有其值得商榷之言)。

目前,在张大千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尤其在画论研究上,尚没有进行体系化、深度化的探索。本课题正是基于此点,大胆提出了其画论是由一个核心命题“艺与道通”为统帅,附设其他命题支持的“大千画论体系”。这种对张大千艺术理论的研究方式,改变了仅局限于仅就张大千画论整理分类的“漫话式”收集,而将其最富有个性的画论命题,以体系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揭示各命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对张大千画论体系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张大千画论体系中的理论命题、理论范畴以及理论命题所产生的意义。这无疑可以深入的剖析由命题所产生的各范畴间所体现的张大千之个人观点,并由此来推断出合乎张大千艺术自身规律、亦合乎中国画论发展的完整化的大千画论体系,也更可以为以后进行深入研究张大千艺术理论,提供广博的包容空间。

张大千画论命题所构成的体系,是对我国传统画论的里程碑式的发展。它使我国的画论史,由此紧随时代,扭转匠士偏见,从而迈向了当代画论的进程。此体系中极富张大千独特艺术思维的命题,对于启迪后人如何树立与时代同步、如何构建艺术理论中的个性观点,如何对待匠人与士人等等方面,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注释:

[1]张大千.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第3页

[2]同上

[3]同上,第5页

参考文献:

[1]张大千.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2]张大千.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3]张大千.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4]李永翘编.张大千.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