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2016-05-09郑池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摘 要:纪录片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语境,既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民族性的彰显;既是精英心态当代转型的一次次检验,也是平民意识的深入和历练。50年来中国纪录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家话语到民族记忆,从个人表达到市场呼唤,从事件实录到叙述,从意识形态化到人文化,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关键词:社会文化语境;观众审美心理变化;纪录片走向

作者简介:郑池,女,汉族,吉林人,出生于1990年10月,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1

1.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阶段

1.1主旋律(1958-1978)——国家话语权表达者

从中国电视诞生的1958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主流纪录片忠实的纪录了那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公开表情,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国家话语。众所周知,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文艺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八大样板戏,教条思想牵制着人们的思维。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无论是观念还是美学思想,艺术价值均被刻上革命的烙印。

1.2精英纪录片(1978-1990)——民族文化反思与寻根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迈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从支离破碎的话语体系中站起来。寻找新的文化资源从而引发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通过文化地理打捞失落的历史记忆,激发人们文化自信与民族力量,将人们从话语权中解放出来。

1.3大众纪录片(1990-2000)——平民视角

1990年以电视娱乐节目《综艺大观》为代表的通俗娱乐文化浮出水面,1993年中国的经济因为邓小平的南巡再度起航,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娱乐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长城》作为一种典型的真理电影,以平民视角拍摄,把纪实美学带给中国同时也是电视美学观念演变的里程碑。由于经济的全面开放,市场经济提供了多元生存方式与个人表达空间使得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纪录片得以发展,如《流浪北京》等。

1.4多元纪录片(2000年至今)——市场呼唤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与此同时,2005年以后国外纪录片逐步走进中国人的视线,中国纪录片界也开放胸怀,以“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姿态去开拓新的市场兴奋点:多部大型纪录片频频播出造成轰动效应,如《大国崛起》还有近几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中国当代纪录片同国外纪录片的差距

通过对中外题材纪录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叙事方面和拍摄技术技巧方面,我国与国外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镜头语言的运用比较单一,运用的娴熟程度不如国外。

第二,叙事结构太简单,难以驾驭多线发展的故事。

第三,剪辑上往往以再现为主要风格,表现力度不强。

第四,叙事时对纪录片拍摄对象的挖掘力度不够,不如外国深刻,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功力不强。

3.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前景

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在哪里,通往未来的路怎么走,这些都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外部因素诸如社会大语境,时代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因素必将影响纪录片未来创作走向。

3.1选题视野广阔

观众的审美心理有一定的接受范围,纪录片的创作选题应该广泛。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非剧情的影片,选题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无所不能。虽然观众的审美心理趋向于求真,求同,但是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影片都将关注点放在关注个体的人,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而对于其他题材如关注当今世界的社会大变革,科学和文化热潮等方面少之又少。尽管纪录片以最初形象政论片姿态登上荧屏舞台,但我们要寻求艺术艺术的真善美,完善纪录片市场。商品社会将太多东西与利益挂钩,纪录片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应该多元化。

3.2视听语言新奇化

现代美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对新奇的崇拜。面对日益平庸、从众和惯例化的现实生活,艺术就是理想的生存目标。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开拓了观众的视野,观众对新事物永远充满好奇,因而“新奇”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一旦受到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就会调动有关的经验记忆,并产生联想,立即做出审美反应。因此观众在审美方面会越来越要求美的东西。在叙事语言方面,纪录片要注重用悬念吸引和引导观众。

3.3营销契合观众审美心理

这是一个营销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各式各样的宣传或营销方式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观众的审美心理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只有营销才会走进观众,从营销中了解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与动向,成功将纪录片推入市场。记得一位学者曾这样说“朴实无华的手段最能做到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很具品味但缺乏宣传的领域”。成功的营销方式能让纪录片走进大众。进入21世纪有人预测纪录片是最有前景的五类电视栏目之一,可见纪录片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多元化,中国纪录片要生存发展必然要走出去,走出市场化道路。因此要打造大众共赏对纪录片开拓产业市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产业文化发展道路,这既是纪录片创作现状的反映,也是纪录片创作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娟.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黄会林.电视学导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