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性同体视域下对多丽丝?莱辛《裂缝》的解读

2016-05-09孙立佳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莱辛裂缝

孙立佳

摘 要:小说《裂缝》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塑造了具有双性特征的人物,他们能与大脑中的另一性别和谐相处,在现实中也能更好地与异性相处。男女两性起初处于敌对状态,后又逐渐融合,这是必然趋势。这些都体现了莱辛的双性同体思想。

关键词:双性同体;莱辛;裂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

一、引言

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是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因为她“用怀疑、热情和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她的长篇小说《裂缝》于2007年出版,正值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因此备受瞩目。这部小说借罗马帝国历史学家之口,讲述人类起源神话。初民有女无男,以单性生殖繁育女婴儿,后来基因畸变,产生了男婴。男女性格迥异,男性冒险进取,女性谨慎保守。因此两性族群经常冲突。后来发觉双方应该相互学习,合作共存。

二、关于双性同体理论阐述

双性同体,又名“雌雄同体”,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思是一种身上同时有女性和男性特点的人群。伍尔夫在文学理论《一间自己的房间》中首次将双性同体思想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提了出来,她认为,“在我们每一个人当中都有两种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正常而又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在这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如果一个人是个男人,那么头脑中的那个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响;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头脑中的男人有着交流。”事实上,能与自己身上另一种性别力量和谐相处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与异性相处,懂得尊重彼此的差别,并能很好地与异性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莱辛的《裂缝》中,我们可以从她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作品中两性关系从分裂到融合的过程看出她的双性同体思想。

三、《裂缝》中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1.具有双性同体性格特征的人物代表

(1)历史学家—具有双性人格的男性

在叙述人类起源的故事时,多丽丝·莱辛选择的是罗马的一位男性历史学家,这样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隐含意义。这位罗马历史学家有两段婚姻,在之前的一次婚姻中,他雄心勃勃,努力工作,与妻儿在一起的时间很短,这时候的他心中的男性特征占据统治地位,心中的女性特征完全则处于受压抑状态,缺乏对家庭的关心和了解。他的两个孩子在战斗中牺牲后,他很后悔,他头脑中的女性特征逐渐复苏,他的人格逐渐开始成长为双性人格。第二次婚姻后,这位历史学家开始对婴儿非常着迷,他认为自己“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感兴趣,甚至连国家大事也没有让我如此着迷”。他开始学会照顾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觉得每天都有新发现。他感激“两个孩子,确确实实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最好的赐福了”。婚姻经历使得他成长为具有双性特征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具有双性思维的人。双性同体思想认为,“任何一个从事写作的人,若是想到自己的性别那就是毁灭性的。……在头脑中首先须有女人和男人的某种合作,然后创造的艺术才能得以完成。”莱辛选择了一位具有双性思维的人来充当人类起源的叙述者,他的叙述就不会带有偏见,这一点体现了她的双性同体思想。

(2)马罗娜—具有双性人格的女性

马罗娜是裂缝族人后期的领袖,她身上同时具有女性和男性的性格特征。她是这部小说中具有双性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

①马罗娜身上的女性性格特征

首先,马罗娜作为女性的领袖总是思虑周全,对任何一件事情都尽量思前想后,反复思虑。霍沙做很多事情都是欠考虑的,由于他的粗心大意,很多小男孩都丧命了,在他每次做了这些欠考虑的事情后,马罗娜都会去大声斥责他并让他尽力挽回。霍沙和男人们为了逃离女人们的监督和抱怨甚至想一走了之,但是由于欠缺思考,他没有意识到这项决定的潜在的危险和可能会引起的可怕后果。当马罗娜得知这件事情后,她一下子就想到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果霍沙他们计划的是长途旅行,有女孩子和他们一起去的话她们就会怀孕而成为旅途的负担,还有新生儿需要照料,有小男孩和他们一起去的话,小男孩们则有可能因为男人们的疏忽大意而面临危险甚至丧命。马罗娜和霍沙争吵得很厉害,阻止了他带小男孩去,但却未能阻止他离开的想法。后来,旅途中发生的一切也证实了她所考虑到的这些问题。马罗娜通过思虑所看见的问题,男人们只能想象。其次,马罗娜也很细心、谨慎、有耐心,在照顾婴儿方面,马罗娜和女人们是不辞辛苦、谨小慎微,生怕出一点差错,男孩们受伤后也总是由她们来护理照顾,而男人们对这些事情总是躲得远远的,小男孩长大后,他们不能特别注意到小孩子的安全问题,把他们当成大人对待。每次与霍沙争吵,马罗娜总是耐心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反复说的一句话是,“难道你不关心我们?”尽管霍沙经常对她说的话置之不理、不屑一顾,她还是愿意去和他争论、永不放弃。最后,马罗娜很宽容大度。当意识到自己犯错的霍沙回来后,尽管马罗娜知道霍沙这次远征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后很悲伤,在对他进行歇斯底里地训斥之后,她最终还是选择原谅那个已经跛了脚的霍沙。在马罗娜的怀抱中,霍沙得到了爱,得到了谅解。综上所述,马罗娜身上具备很多女性性格特征。

②马罗娜身上的男性性格特征

首先,马罗娜作为女人的首领很有魄力,‘她统治着女人们居住的海滨,不是像老嬷嬷那样昏昏欲睡,而是风风火火。其次,马罗娜为女人们做决定时很果断,当她认定霍沙远行的不明智时,她会去和他争吵甚至阻止他,并劝说女人们不要随他们而去,即使代价是男人们走后将没有新生婴儿出生。最后,马罗娜也是一个冷静、理智的人。男人们离开后,女人们有一阵骚动和焦躁不安,她们甚至互相寻事打架,马罗娜总是离她们的争论远远的,她能冷静下来去理智地分析她们之所以这样的原因,而不是盲从。

2.两性之间从分裂到融合的必然趋势

小说中,最初两性在没有性别意识之前,会因为彼此的差异而互相排斥、敌对、憎恨,他们都嘲笑对方的生理结构,以为自己的更神圣、更优越。裂缝族感觉自己的身体非常美丽,就像是长满了红花的那条裂缝一样,但是感觉男人的身体除了有一块肿块外,有时候还会像海鞘那样突起,于是就把男性看成是有残疾的“怪物”。生下“怪物”的女性甚至会遭到嫌弃。同样,男性会觉得裂缝族生孩子的情景十分恶心。但是,随着两性斗争的不断深入和恶化,期间也发生过群奸杀人事件,随着裂缝族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双方都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逐渐走向了融合。

其实,两性走向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从生理需求上讲,当裂缝族人有了自我意识,她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男性吸引,并在性别本能的驱使下开始不再仇视、走向融合。而且,当裂缝族人不再具有单性繁殖能力,只能通过和“怪物”(男性)结合才能繁衍后代时,他们就更不得不走向融合。从心理需求上讲,两性在感情上面也需要互相谅解和帮助。双方具备不同的优势,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过分指责、抱怨对方的缺点,而是应该互相理解、包容。两性情感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小说中,男人们离开后,女人们意识到她们对男人们的依赖,而出走的男人们也怀念女人们的唠叨。在小说结尾处,霍沙在马罗娜的拥抱中得到了原谅和爱。他们逐渐明白,男人和女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必须要团结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幸福。所以,两性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结语

《裂缝》诠释了莱辛的双性同体思想,具有双性人格的人才能与异性和谐相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应该压抑大脑中的另一性别特征,此外,两性是平等的,过于强调任一性别的优越性都是不对的,双方应和平相处,取长不短,为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而不断合作,两性融合亦是历史潮流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两性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双性同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两性问题的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Doris Lessing.The Cleft[M].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8.

[2]多丽丝·莱辛(英).《裂缝》[M].朱丽田,吴兰香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弗吉尼亚·伍尔夫(英).《一间自己的房间》[M].田翔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4]弗吉尼亚·伍尔夫(英).《伍尔夫随笔全集(第二卷)》[M].王义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夏长志. 莱辛《裂缝》中的两性关系的解读[J]. 短篇小说,2013.

[7]王子勤. 从“裂缝族人”的设定来看多丽丝·莱辛的“双性同体”思想[J]. 青年文学家,2014(11).

[8]张建春,雷明珍. 从《裂缝》看多丽丝·莱辛的双性同体观[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4).

[9]李学芹. 双性同体视角下对《裂缝》的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

[10]李静. 从《裂缝》看多丽丝·莱辛对女权的超越[J]. 文学界,2012.

猜你喜欢

莱辛裂缝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裂缝(组诗)
完美“切割”,裂缝之谜
地球的裂缝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