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双鸾配》与《都家郎女妆奸妇耿氏女男扮寻夫》
2016-05-09刘美辰
摘 要: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生于顺治末期,江苏扬州人,清代劝善家,著有善书《传家宝》和小说《雨花香》、《通天乐》。石成金在《雨花香》中反复强调《雨花香》取自“扬州近事”但是笔者通过对比,发现小说《双鸾配》与《都》高度相似。于是考证了两篇小说的成书先后顺序,发现《双鸾配》的创作要晚于《都家郎女妆奸妇 耿氏女男扮寻夫》(后文简称《都》),即《双鸾配》在《都》的基础上增删而创作的。本文从小说主题、形式体制、故事情节等方面对比两篇小说,研究作者将《都家郎女妆奸妇 耿氏女男扮寻夫》改编为《双鸾配》的目的。
关键词:石成金;小说;善书化
作者简介:刘美辰(199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
《都》与《双鸾配》两篇小说虽然故事情节相似,都讲子芳的后母丁氏因奸淫遭到恶报,子芳因善良得到好报的故事,本文通过对比两篇小说的异同,研究石成金如何对前代的小说进行再创作并且融入其独特的劝善思想。
在对比两篇小说之前,首先考证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时间。《都》出自小说集《云仙笑》,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时间,“朱眉叔先生据该书第三册写唐王在福建被杀,和吴三桂为吴平西,断为清顺治三年以后康熙十二年以前,论断是可靠的”。《都》即是这部小说集的第三册。所以,根据朱先生的论断,《都》作于清顺治三年以后康熙十二年之前。
《双鸾配》是小说《雨花香》的第三种,作者石成金。石成金生于顺治十六年,康熙十二年十五岁。《双鸾配》是石成金劝善思想的演绎,石成金在十五岁时不会形成如此系统的劝善思想。所以从创作时间推测,《都》先于《双鸾配》。此外,本人通过对比《双鸾配》和《都》,发现两篇小说的主旨、情节基本相同,人物名称和部分语言完全相同,所以《双鸾配》是石成金在《都》的基础上进行增添、删、改后创作的。
一、增加和妻主题
《都》全篇劝人不要奸淫,提倡孝顺,是劝诫色彩浓重的小说,而且和《双鸾配》有相同的主题,如:劝人不要奸淫、好人有好报。但是与《双鸾配》相比,远不及《双鸾配》劝诫色彩强烈。《双鸾配》深入到家庭伦理层面,在《都》的基础上增加“和妻”主题,即劝人不要嫌弃妻子。“和妻”是石成金劝善思想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儒家“八德”之一,石成金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的善书《传家宝》中有“和妻”篇,专门劝告夫妻要和睦。“夫妻乃人伦之本”不要“嫌妻子丑陋”,因为“丑陋的妇女享受大福”。正如石成金在《双鸾配》的开篇议论中所说:“世人只知娶妻须要美貌,殊不知许多坏事,都从此而起。试看陈子芳之妻,常时固是贞洁。一当兵乱,若或面不粗麻,怎得完璧来归?”不仅是对耿氏的肯定,也直接表达了他的和妻思想。
二、形式体制方面
首先,小说题目方面。两篇小说命题的角度不同,《都》用对偶句从故事内容的角度命题,不但交待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奸妇”、“寻夫”,而且“女妆”和“男扮”给读者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双鸾配》题目文雅、隐晦,从故事结局的角度命题, 暗示子芳一夫二妻的结局。
其次,关于话本小说的体制,陈大康提出“《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在形式方面都有五个部分组成:1、篇首诗;2、入话;3头回;4、正话;5、篇尾诗词”[4]551。《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创作入话和头回的目的不是情节需要,而是商业需求,但是与《拍案惊奇》等小说不同,《都》的入话和头回的创作目的是作者“为了发一些劝善惩恶的议论”。小说的入话是关于劝妇女不要奸淫的议论,作者在头回中讲述鲁公明断奸情的故事,目的也是劝人不要奸淫,入话和头回都与小说主题联系紧密。
在《双鸾配》中,石成金用开篇议论代替入话和头回,直接点明主旨,如:“这一种事说,有三个大意:第一是劝人切不可奸淫……岂不怕人?第二是劝老年人切不可娶少妇,自寻速死,岂不怕人?第三是劝人闺门谨慎……妇女站立门首,以致惹事破家,岂不怕人”。石成金用三个“岂不怕人”的排比句,直接针对小说内容强化主题,引起读者的重视。
最后,《都》与《双鸾配》两篇小说都没有篇尾诗。《都》在篇尾用议论性语言点明小说主旨。“这回小说,却有三个劝人的意思:戒人奸淫,是第一件;老年人莫娶少年妻,是第二件;闺门谨慎,不要女人在门首,是第三件。再看中间,不淫的到底便宜,好淫的到底吃亏,这便是天理昭昭处了”,虽然要表达的意思和《双鸾配》的篇首议论相同,但《双鸾配》更体现出浓重的劝诫色彩。
三、故事情节方面
首先,两篇小说对相同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不同。《都》的作者详细交待故事前因后果注重细节描写。《双鸾配》重点强调事情发生的结果。下面通过对比两篇小说对士美与丁氏偷情这一情节的叙述,研究两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方面的差异:
《都》中是这样描写的:却说耿氏,一日因天雨,知子芳已不回家,自己出去关门,只见一个妇人在那里避雨。看见耿氏,道个万福遂对耿氏道:“适才望了亲戚家回来,不想遇着大雨,借宅上暂息片是。……耿氏见他衣服济楚,说话温存,不像个下人,遂留进去,与丁氏相。
丁氏一看,似有些认得,却一时想不起……此时天又渐渐昏黑……丁氏便留他住下,他也不甚推辞……那妇人又道:“大娘,我有一个法子,与你暂时取乐一番,你心上如何?”丁氏又不答应,遂伸手去摸他阴户……原来不是妇人,却是一个男子……丁氏十分快活,问道 :“你是那个?怎么假妆女人,却来奸骗我?”那人道 :“在下姓都,贱名士美前日见大娘……今幸得以亲近,实是天缘。”……到天明起……与丁氏叮咛几句遂出门别去。
而《双鸾配》中则是这样描写的:因谋入丁氏房中,十分和好。
《都》的作者通过设置士美为与丁氏见面,女扮男装欺骗耿氏的情节,增加小说的悬念,为下文士美的身份被揭露作铺垫;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详细交待士美与丁氏偷情的全过程迎合市民的审美趣味。《双鸾配》的作者则用一句话概括此过程,暗示读者二人已发生奸情,石成金对士美男扮女装偷情这一情节的删改,不仅是为下文详细描写丁氏之死做铺垫,更是由于两篇小说作者的小说观不同。
《都》的作者继承话本小说的传统,重视小说的娱乐性。生动的语言和充满悬念的情节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话本小说必不可少的因素。石成金主张小说创作以劝善为主,创作小说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教化读者,所以只保留与劝善主题密切相关的重要情节。但经过如此删改,《双鸾配》在突出了小说的劝善主旨之余,也使小说因缺少必要的情节和描写而显得单薄、枯燥,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
其次,对性爱情节的删改。《都》中共四次出现丁氏与士美的性爱场面描写,与《双鸾配》相比具有明显媚俗倾向。石成金反对创作带有淫秽色彩的小说,他曾说:“凡有淫词艳曲,诱引邪僻之言字,切莫开口下笔。”他删除了《都》中所有的性爱描写,只保留《都》中丁氏遇害的过程,如:当士美与丁氏在破屋中偷情时“许多兵丁赶进,看见士美、丁氏……尽指着笑骂。士美……早被众人绑了。”《都》在士美被绑之后,详细描写了丁氏被士兵们强奸的场面。石成金则在《双鸾配》中省略此段文字,并增添年长的士兵对士美和丁氏二人的评价,“当此大难,还干这事,定是奸夫、淫妇,明白无疑。”目的是借士兵之口告诉读者奸淫之人必遭报应,警示读者果报就在眼前,增强了小说的说教性。
在综上所述,从文学角度看,《都》在被改编为《双鸾配》的过程中文学色彩大大降低。这与石成金的劝善思想和小说观有关。石成金反对创作小说,他将《双鸾配》看做演绎其思想的工具。让读者通过阅读小说“知祸福自召之义”,提高道德意识,约束自身的行为。由此可见,石成金将以娱乐为主的小说《都》改编成《双鸾配》的目的是劝人为善,可见随着劝善运动的发展,话本小说以教化为目的,具有善书化倾向的小说成为主流,同时这也预示着因娱乐大众而产生的话本小说开始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传家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