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午后悬崖》的忏悔意识
2016-05-09牛娟
摘 要:《午后悬崖》是关于一个女人,向身为作家的“我”讲述四十年前自己所犯的一桩罪恶,并至今未经揭发的故事。然而,虽未受到法律的裁决,但肇事者却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来自这罪恶的灵魂谴责。围绕文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探究忏悔真意和实现忏悔的曲折路径,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缕出忏悔意识在铁凝作品中的发展,更深入的认知铁凝对人性的深度探寻。
关键词:铁凝;《午后悬崖》;忏悔意识
作者简介:牛娟(1988.8-),女,汉,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
《午后悬崖》讲述的是一个作家“我”在烈士陵园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韩桂心,要“我”倾听她的讲述即一个五岁的韩桂心“蓄谋”杀人,之后竟四十年未被揭发的故事。这本是无外人知晓的罪恶,并已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和其他人的谴责,但肇事者本人——韩桂心的心却分分秒秒的经受着这罪恶的煎熬。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归罪,是一种“无罪之罪”,用刘再复在《罪与文学》中的表述就是:“无法律罪行的良知罪感”,而刘再复反复强调的“真正的忏悔意识”正是“无罪之罪的意识”。[1]
一、忏悔之题
“只有经过忏悔,人才有所进步” [2]忏悔是一种能力,一种直面自己内心的能力,“忏悔意识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体作为有限存在返回无限真实的心理意识,它带有浓厚的方宗教文化背景。它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否定旧我,实现人格的自我超越。”[3]铁凝是一位积极探索人性深度的作家,始终不懈的以自己的如椽之笔直逼人类的心灵,忏悔与自省意识是她的自觉追求,她曾坦言:“文学可能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威力,它却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必须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4]而《午后悬崖》正是铁凝的忏悔和自省意识的一个很好的表达。没有任何法律能够判定五岁的韩桂心要对陈非的死承担罪责,但作为一个要直面内心的个体人,韩桂心却不得不接受这份灵魂的拷问,记忆不得不反复回顾那曾经发生的瞬间,重返最真淳的心灵,不断地咀嚼着那个瞬间,净化着忏悔者的心灵,实现着忏悔者的自我超越。
二、忏悔之途
四十年后,向“我”陈述故事的韩桂心,早已经不是当年幼儿园中嫉妒陈非有“小猴要钱”电动玩具的,那个贫穷的韩桂心了。她已然是社会中的上层阶级,她的丈夫是个做房地产生意的,从她的装束就能略知她现在的经济状况,“她的举着烟的那只手的无名指上有一枚白金钻戒,钻石大似黄豆,在阳光下闪烁着泛青的错综复杂的锋利光芒。她的指甲、钻戒,与腕上那价值三万块钱的深灰色特种陶瓷表带环绕的方款永不磨损雷达表呼应成一种贵重不俗、可也谈不上大雅的格调。[5]”这样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阔太向他人忏悔自己幼时犯下的罪恶,是需要更大的勇气的;并且,四十年前被她“谋杀”的陈非的父亲陈先生,正在与她丈夫的公司合作兴建一座大型水上公园,这座水上公园正建在陈非遇难的幼儿园的旁边,她的陈述必将丈夫的生意带来麻烦和不菲的经济损失。但即使明知这份忏悔会带来的后果,韩桂心还是主动找到身为作家的“我”,向“我”陈述自己的过范,并且当她的陈述引起“我”的注意时,“脸上闪现出瞬间的满足”,这是她真诚地进行自我忏悔之心得到实现而有的满足。她的忏悔是细致的,她不仅陈述四十年前那个下午的滑梯上她推了陈非的事实,并且毫不留情的追述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她没有为自己的罪恶以年幼无知而敷衍塞责,她坦陈这是出于自己的嫉妒之心。为了证实这确是出自她的嫉妒之心,她述说自己的充满嫉妒、凶狠的父母的丑史;并以事实说明她在三四岁时就体味到了嫉妒的滋味,那 “湖蓝色软缎蝴蝶结”带给她的四十多度高烧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些都表明韩桂心忏悔的决心和真诚,然而,当她追着“我”要录音带时也标志着这忏悔的流产。忏悔之途崎岖兮,终至退步而反悔。
三、忏悔之议
忏悔意识在铁凝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她的其它深具忏悔意识的作品有《玫瑰门》《对面》《大浴女》等。她的忏悔意识是处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之中的:从对人性弱点的自觉审视,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进而具体到注重对女性自身进行反思,即由代表全民族的忏悔到代表女性的忏悔;至于到了《午后悬崖》加深了对灵魂的忏悔,虽然忏悔是不彻底的即掺杂以此换取自我心灵释负,企望以此来圆自己怀孕的梦想,但毕竟这份忏悔触及到了人的“幽暗心灵”,为进一步向更具灵魂深度的纯精神忏悔奠定了基础;而后的忏悔传达的几乎是一种基督教式的忏悔意识了,它不仅体现在对忏悔者本身的深刻认识上,并且体现在忏悔者对罪孽的甘愿的承担上。这预示着铁凝在深度探索人性深度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刘再复、林岗.罪与文学[M].香港牛津大学,2002年,第138页.
[2]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3]叶蓬·儒家修养论与基督教修行论的比较研究[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4]赵艳.文学·梦想·社会责任——铁凝自述[J]小说评论,2004年01期.
[5]铁凝.铁凝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第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