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碰撞

2016-05-09谢雨珊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长恨歌洛夫白居易

摘  要:文章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洛夫的《长恨歌》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洛夫《长恨歌》的内容,语言意象艺术,从而进一步的对其诗进行品读。后半部分也从比较入手,试证明两诗的联系,共同点,以及洛夫的《长恨歌》对白居易《长恨歌》的部分解构、意象的升华。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洛夫;意象

作者简介:谢雨珊(1991-),女,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研究生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汉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现为重庆市轻工职业学院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3

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五日,洛夫的《长恨歌》横空出世,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它在新诗中是独树一帜,充满了新意和预示性,具有开拓性,里程碑式的意义。读到这首诗是在不久前,我非常地喜欢,就像喜欢白居易写的那首《长恨歌》一样。在这里,我欲从诗人、社会背景和诗歌语言来分析下着两首诗的联系与区别,希望能从中领会到一些东西出来,对全文进行一个小结。

1、唐朝的白居易和现当代的洛夫

白居易留存至今的诗作近三千首。他曾将自己的诗作编集、整理,分为讽喻、闲适、伤感、杂律四类,后期作品有层分为格诗和律诗两类。白居易不畏惧强权,巧妙的表达自己的凛然正气,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他的诗有一种斗争的精神在里面,白居易有力地推动了中唐时期诗坛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语言通俗晓畅,音律和谐自然,能雅俗共赏。他还提出了一套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理论,也表明了他的作品立场,在《与元九书》中说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时光来到二十一世纪,至今为止洛夫出版的诗集已有三十七部,诗已逾百首,是现代诗中,作品甚丰的一位诗人,此外还有散文集、评论集、译作等诸多作品,是一个文学才能相当全面的诗人。对洛夫诗作评论的文章很多,也分析得很详细,说得头头是道,在我看来,在这里我想做一个大胆的总结,洛夫的诗,就是汲取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种子,用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再加上国外文化的养分,在用诗人独特而敏锐的思维意向的源泉加以灌溉,在现实社会的大地上开出的一朵朵能引发人们欣赏与思考的花朵。

从诗歌的数量上来说,洛夫还是稍逊白居易一筹,毕竟白居易是在中国诗歌最鼎盛的唐朝,而洛夫却在现代并非社会文学主流的现当代。而他们的创作风格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白居易的是古诗,但是其却比洛夫的新诗易懂,但洛夫的新诗,在你明白它的意向后,细细地品来,感觉更具有“杀伤力”一些。不过他们对文学的造诣,是相同的。他们作诗的角度是相似的,都是为了用一定的社会现状,去引发人们对很对事的思考,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和看法。这一点上面,诗人大抵都是相似的吧。

2、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据陈鸿《长恨歌传》记载:“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1]由此可见,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应为“感其事”。前半段的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奢侈荒淫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腐朽和荒淫才招致了祸乱,使国纲衰微,极具批评讽刺意味,这就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之所谓吧。但是在诗的后半段,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主人公悲剧的爱情故事高度的怜悯和同情,情爱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生在帝王家。白居易创作着首诗的时间,离这段爱情故事的发生,还不足五十年,他也还身处在唐朝,对于他们俩因为一己私欲而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下滑,是亲身所经历的,但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对于文人神经也是一个巨大的挑逗,遂成此诗。

而洛夫呢,他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是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五日,正是文革的中后期。当时的文坛可谓是压抑的,社会的主流意识与大一统的思想相结合,诗歌成了歌颂政治、社会的号角,使得很多文人的才能和艺术天性受到了压制,很多人的文学艺术天赋被“杀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洛夫诗中的抗争和批判精神显露,具有很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怀。全诗感情炽烈而厚重,用语极具张力,与其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感染了诗人,还不如说是诗人在用典像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发出怒吼。

3、诗歌语言分析

在这里,可能时隔洛夫生活的年代比较近,现在都还在同一片蓝天之下,洛夫《长恨歌》里强烈而直白的意向,让我深感震撼。所以在这里着重分析下洛夫的《长恨歌》,对白居易传统的,我赞成的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一首古诗,自然是韵律鲜明,结构整齐,骈句行文,叫人读之朗朗上口。这种程式化的诗体,对于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而且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诗意」与「诗味」,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除此之外,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用典丰富,对当时主人公奢侈生活的描写,十分的细致到位,让人读其诗,明其意,同其心,确实不愧是写诗的高手。

洛夫的《长恨歌》,初次读这个名字,就会感觉和鲁迅的《故事新编》有几分相似,仔细想来,忽觉其不但诗意具有很强烈的情感色彩,就连用字都让人觉得极具讽刺意味。首先他用一些现代的词语,描写着古代的场景,感觉就像在调侃历史一般,人只有对自己很是熟悉,在掌握之内的东西才能谈得上“玩弄”二字,洛夫就是这种“玩弄”文字的高手。

从纵向的脉络来看,洛夫的《长恨歌》为什么要选用这个题目呢?大家对诗歌最繁盛时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能稍有点文化的,都是知道的,从题目的选用来说,我试着揣测出了两个原因。一是这样的题目更具有「噱头」,大家一听,就像去看一看,这个《长恨歌》到底是什么样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不用多说,大家都公认是一个“好作品”,那么又有一个大胆的人作了一首同名的,内容是否会与之相媲美?这里就引出了诗人的第二个原因,诗人有饱满的自信,有对新诗的自信,觉得这首新诗的《长恨歌》是足以与古诗的《长恨歌》站在同一个台阶上的,事实证明,洛夫没有让我们失望。看了一些评论文章,总结了一下,基本上都认为洛夫是用“水”和“黑发”这两个意向,贯穿全篇,将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性与爱分成几个戏剧性的场景推演至一个极致,从而呈现出一种现代人的荒诞与虚无。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诗艺,在这里笔者试着做一点粗浅的解读。

首先是诗最前面引用的巴尔扎克的一句话“那蔷薇,就像所有的蔷薇,只开了一个早晨”,这里就把大家引入了一种悲剧的气氛当中,只绽放了一早上的蔷薇凋零了,大家容易联想到“羞花”的杨贵妃,在后宫这个大花园里,她“集三千宠爱于一生”,但是却逃不过“红颜薄命”的凄凉。

唐玄中

从水声里提炼出一缕黑发的哀恸

——第一节

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两个母体意向的出现——“水”和“黑发”,这两个意向在后文中不断的展开、变奏、交织在一起,形成这一首交响乐般的诗篇。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不仅仅是用的“水”,而是用了这个比“水”更容易传播、具有浸透力的“水声”,给人的感觉更诡异。从水里提炼出黑发,这让人觉得恐怖,从水声,这种无处不在的包裹中提炼出头发,感觉头发就在你脸颊边,唇旁,无比诡异,不寒而栗。感觉是一种穿透了时间、空间的覆盖和瀰漫。这里引起读者注意的还有“提炼”一词,它显得有些现代化,这是第一节诗,也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整体爱情悲剧的一个总括、提炼。“一缕黑发的哀恸”这一句读来,笔者第一个联想到的是徐志摩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否水声里隐藏着一个女人,她的黑发正随着水声的韵律。在水底招摇?更是回应“提炼”二字,这里突出了唐玄宗是多么的无奈与悲伤,“黑发”的“黑”字意向直指死亡,而“提炼”指出,唐玄宗是这场女人死亡悲剧的参与者,也可以说是制造者,他的欲望杀死了这个女人。

他有千万个不想,但却不能从另一个高度来给予她拯救,最终只能随她的“哀恸”而“哀恸”。诗人用短短数字,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无可奈何的悲剧,把我们引进了一个悲剧的氛围当中。

接下来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和“黑发”在诗篇中的不断发展演变:水→泡沫→白色的“歌谣”→粘液→两股间的“河川”→妇道人家之血→“水经注”→云→黑井→盐的“饥渴”→火焰→风雨;黑发→白肉→歌谣的“白色”→手的“烧焦”→梳头→烽火蛇升的“发式”→妇道人家之血(红)→胡须→一缕烟→黑井(黑)→相对黑绝对白的“溶入中的脸”→升起的火焰(溺水者的发式)→空气的“白色”→月色。[2]

她是

杨氏家谱中

翻开第一页便仰在那里的

一片白肉

一株镜子里的蔷薇

盛开在轻柔的拂拭中

所谓天生丽质

一粒

华清池中等待双手捧起的

泡沫

——选自洛夫:《长恨歌》第二节

第二节,洛夫用独特的手法介绍了女主角——杨贵妃。读之不觉让人久久回想,让后产生惊叹,形容的如此巧妙贴切。世人均知杨贵妃“天生丽质”,在这里,洛夫为她的“天生丽质”非常巧妙地找到了两个贴合的意向,就是“泡沫”和“蔷薇”。“泡沫”到了杨贵妃身上,就成了华清池中的泡沫,晶莹剔透的美丽,让人忍不住想把她捧在手心,可惜泡沫本就短暂易破,如果是被捧在手心里的泡沫,就更容易消失了。“蔷薇”本就美丽动人,比百合多了一份妖娆,用来形容杨贵妃是再贴切不过了,但是到了杨贵妃这里,“蔷薇”成了镜子里生长的蔷薇,虽然美丽未变,但是不能碰触,碰触过后就如镜花水月一般被打破了。杨贵妃的美还来自于她的“白白胖胖”,这里诗人讽刺的用了“白肉”二字,让人读来心里一惊,细细想来却不得不认同。短短几句,不但把杨贵妃形容的活灵活现,也暗示了她注定悲惨的结局,真是太巧妙。

然后第二节的后半段,和第三、四、五、六节, 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情色用词,这一部分写得露骨,但是直指人心,撕裂了人们羞涩的保护膜,直接给人造成一种思想和视觉的冲击,细细品来,觉得直白得甚有道理。在政治生活和古代的贵族宫廷生活终,江山之战和芙蓉帐内的战争并置,产生碰撞,相互讽刺,它直指人性的荒诞。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潜意识里,只是人们受着道德、脸面的束缚,不敢将它公之于众。而在这里他直接指出君王对性爱的渴望,他不仅存在于历史里的唐玄宗心里,也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的皮囊之下,只是大家不敢这么赤裸裸的表现出来而已。欲望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人类把欲望演绎成了一种绝症。极具现代化的用语,如“读报、吃早点”等,也把矛头直指现当代的人们,引发作为当代人的我们的一些思考。

……

他呼唤的那个名字

埋入了回声

竟夕绕室而行

未央宫的每一扇窗口

他都站过

冷白的手指剔着灯花

轻咳声中

禁城里全部的海棠

一夜凋成

秋风

他把自己的胡须打了一个结又一个结,解开在解开,然后负手踱步,鞋声,鞋声,鞋声,……

千间厢房千烛燃

楼外明月照无眠

墙上走来一女子

脸在虚无缥缈间

——摘自洛夫《长恨歌》第七节

“回声”,往往象征着一件已经结束了的东西,在人生命力,耳边产生的一种回响,但是逝去的终已无可奈何的逝去了。发出呼唤的人得到了一种绝望般的处境,他等待回应的传回,他固执的相信,这声音能传播到她在地方,她会给他回应,可是等来的却是寂寞的回声。“冷白的手指、海棠、秋风”这些意象都是洛夫独创的,从听觉,到触觉,在到视觉,诗人用全方位的感觉来描述,在转变的脉络中在融入情感,和巧妙的思维。「海棠」是美景,「秋风」却是悲风,以秋风来衬托思念的悲哀,时间之长,思念之无望,不言而喻。白居易的《长恨歌》着重描写了荒淫生活,唐玄宗思恋杨贵妃的场景,而给人一种画面的呈现,而洛夫的《长恨歌》更加着眼于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关注唐玄宗作为一个纯粹寂寞和苍凉的太上皇,把他演绎成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突出他内心的思念与哀恸,从而给读者心灵的共鸣。下面在出现了一个十分荒诞的情景——「他把自己的胡须打了一个结又一个结……鞋声,鞋声,鞋声」,笔者脑海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陌生化的画面,有些滑稽,但是更多的是荒凉与思考。一代帝王要寂寞成怎样,在会独自给自己的胡须打结→解开、打结→解开,一个地方要安静空旷成怎样,才能清晰的听见鞋声的不断回响?这里更加凸显了一个老去帝王的寂寞与落寞,让人读来心情复杂。第七节的最后是以一首颇具古意的打油诗结尾,总括了第七节的已经内容,形成了一个小结,然后从两者诗体强烈的对比下,滑稽与和谐并存,这里,又引发了我的思考,觉得很新奇,至少,在此之前,笔者没有读过,这样的诗。

隐在树叶中的脸

比夕阳更绝望

——摘自洛夫《长恨歌》第八节

这里的“绝望”比“回声”的绝望更加的绝望。唐玄宗,明白杨贵妃已经死了,他和她已经不再一个时间空间,他不得不承认。“回声”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可奈何,心情惆怅。而这里的「绝望」则是对这种心理的递进,让人心情愈加沉重。同时,唐玄宗相信,杨贵妃死后,只是不再受世俗的痛苦,她的意识形态还是在的,这两句读来,不觉是全诗有种诡异的气氛,充斥在字里行间。

时间七月七

地点长生殿

一个高瘦的青衫男子

一个没有脸孔的女子

火焰,继续升起

白色的空气中

一双翅膀

一双翅膀

飞入殿外的月色

渐去渐远的

私语

闪烁而苦涩

风雨中传来一两个短句的回响

——摘自洛夫《长恨歌》第九节

最后一节的前四句总括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这里同白居易最后的「七月七日长生殿」一样,把舞台拉近,清晰的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也把大家从唐玄宗悲痛的情绪中,拉回到有画面感的现实。一个“高瘦的青衫男子”是人,一个“没有脸孔的女子”是鬼,两人在鬼节重逢。“火焰”和“白色的空气中”告诉我们,这里不是仙境,这里可能是地狱。“翅膀”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白居易的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但是中间却夹着了一个“又”字,让人读来彷彿暗示着一场悲剧即将降临,连“私语”都“闪烁而苦涩”。最后是一个朦胧的拉远的整体镜头,风雨中,一人一鬼话语的凄凉。

4、小结

整篇对比下来,我觉得洛夫的《长恨歌》其实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的一个解构。

在情节的叙述上,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从前到后,按着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怎么开始的,结局又是如何。而洛夫的《长恨歌》先是指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在回忆他们的快乐生活,以及生离死别的场景,对在时间上对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个打破,但是读者读来,也不会觉得突兀。从内容表达和意象呈现来看,白居易的多为叙事,然后再加一点抒情,着重告诉人们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我”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注重事件的刻画,而洛夫的《长恨歌》单刀直入,戳入人的心里,着重于感官和心里的描写,更注重内心的刻画。最后白居易的《长恨歌》觉得杨贵妃成了仙,然后增加了李杨爱情的浪漫色彩,洛夫的《长恨歌》则觉得杨贵妃死后就是成为了鬼,最后增加了李杨爱情的凄凉色彩。

细细读完后,感觉洛夫《长恨歌》像是走进了白居易的诗里,然后再里面修炼了,破茧成蝶,更加的现实、阴冷、赤裸。

注释:

[1]「白居易」,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馆,日期无,教育部学习加油站。2013年11月18日取自.

[2] 庄晓明,网贝·博客,发表日期,2006年10月20日9:46,取自

参考文献:

[1]诗探索编辑部.洛夫访谈录【J】.诗探索.2002.

[2]李晃,听洛夫深圳谈诗【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

[3]洛夫,诗魔之歌【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4]洛夫,诗的语言和意象【J】,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页88-91

[5]陈繁,洛夫《长恨歌》与白居易《长恨歌》的对比赏析,出自《时代文学(上)》2010.05.

[6]戴达,古蝶在现代风中翩舞——品读洛夫的《长恨歌》兼与白居易 同题诗比较赏析,出自《名作欣赏》1990.02.

[7]徐海蛟,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言说——洛夫诗歌艺术概述,出自《文学港》,2006.04.

[8]王伊薇,由「饮」意象解读洛夫「新古典诗」,出自《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9]洛夫:《洛夫诗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10]简政珍:《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台北:诗之华出版社,1991年初版

[11]洛夫,世纪诗选,台北:尔雅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长恨歌洛夫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早春(节选)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即事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