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订票中订单短信的语用研究
2016-05-09蒋永久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2014年和2015年铁路订票中订单短信内容的差异,指出在动态交际中它们的不同语用取效,并对订单短信的内容进行初步的语用研究。
关键词:订单短信;语用取效;语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1
1.引言
网购火车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当我们成功购票后,会收到一条由系统发出的订单短信,上面有我们订购火车票的订单号,凭此,在购票窗口换取纸质车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信息值得我们研究。
2.语用取效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这是对语言交流性质的哲学阐释。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在说话交流的同时实施着某种或某些行为。后来John Austin进一步指出说话者在说话时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发话行为指的是发出词、短语、从句的动作。它是通过句法、词库和音位的方式来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行事行为指在发话行为的同时,表明说话的目的和希望所说的话的意图被人理解;取效行为指说话带来的结果和造成的影响。
3.火车票订单短信的语用取效研究——以2014年为例
例1:
发话行为指说话内容的字面意思,在短信中即“订单号E536014022,蒋先生您已购12月31日K180次01车098号,郑州22:08开。请尽快换取纸质车票。”行事行为即言外之意,在上例中,指:(1)告诉听话人,即短信接收者订单号是E536014022,在车站窗口换取纸质车票时,乘车人须提供订单号;(2)称呼语中用到了“蒋先生”和“您”表明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被编程时被输入了意图和对方发起友好对话关系的指令和尊他称呼方式。因此,“蒋先生”和“您”这两个敬称暗含了短信发出者想和短信接收者建立良好对话交流的意图;(3)“K180次”和“01车98号”的言外之意是告诉乘车人要按照所购车票的车次、车号和座位号乘车,不要搭错车次,上错车厢,坐错座位;(4)时间“12月31日”和“22:08”暗示乘车人必须在12月31日当天乘车,且乘车时间是22:08;(5)地点“郑州……开”言外意思是告诉乘车人乘车的地点是郑州火车站,不是北京火车站,也不是其他什么火车站,乘车人必须且只能在郑州火车站乘车;(6)提醒语“请尽快换取纸质车票”暗示乘车人要提前换取纸质车票,凭纸质车票乘车,而且为了不耽误乘车,乘车人必须在乘车之前完成纸质车票的换取。取效行为,指短信的内容对短信接收者的影响和引起的结果:(1)短信接收者听取短信的内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按车次、车号、座号乘车,结果是乘车人能够顺利乘车;(2)乘车人不听取短信的内容,也不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乘车,结果是乘车人不能顺利乘车。
从2014年的铁路订票的订单短信中,我们通过语用视角的分析挖掘出以上那么多的语用信息和语用意图。下面再来看一下在2015年的订单短信中,又有哪些语用信息。
4.火车票订单短信的语用取效研究——以2015年为例
例2:
在例2中,发话行为指“订单号E523600173,蒋先生您已购票成功,蒋永久请尽快换取纸质车票。”行事行为即:(1)成功订购车票的订单号是E523600173,要妥善保管、记忆,以备窗口取票时使用;(2)敬称“蒋先生”和“您”的使用意图和上文例1中的一样,即暗含了短信发出者想和短信接收者建立良好对话交流的意图;(3)具体人称“蒋永久”暗示乘车人的身份是“蒋永久”;(4)提醒语“请尽快换取纸质车票”言外意图也是暗示乘车人须在乘车之前换取纸质车票。取效行为在例2中指:(1)短信接收者听取短信的内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提前带着订单号到窗口换成纸质车票;(2)乘车人不听取短信的内容,不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提前带着订单号去窗口将其换成纸质车票。
5.火车票订单短信的语用取效对比研究——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
例1和例2中,发话行为都有订单号、尊他称呼语、催促尽快换取纸质车票的提醒语。另外,例1中还有具体的乘车日期、乘车地点、车次、车厢号、座位号以及开车时间;而例2中还提供了乘车人的身份。对比例1和例2的行事行为可知:例1中还暗示了:(1)乘车人要在确定的日期按确定的车次、车厢号、座号乘车;(2)乘车人须在确定的乘车站乘车,且按规定时间检票乘车。而例2指明乘车人是“蒋永久”。分析例1和例2的取效行为可知,例1中:(1)短信接收者听取短信的内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按车次、车号、座号乘车,结果是乘车人能够顺利乘车;(2)乘车人不听取短信的内容,也不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乘车,结果是乘车人不能顺利乘车。在例2中却是:(1)短信接收者听取短信的内容,并按照短信提示的要求提前带着订单号到窗口换成纸质车票;(2)乘车人不听取短信的内容,不提前换出纸质车票。
6.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例1和例2的语用取效,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同时发生、同时产生各自的语用取效,并且在动态的语言交际中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他们是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整个句子或语篇的语用信息和意图。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UP.
[2]John, Austin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3]曾文雄 (2007). 语用学翻译研究. 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4]张新红,何自然 (2001).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现代外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