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童心丰子恺
2016-05-09李晓航
摘 要:本文通过对漫画大师丰子恺个人经历的解读,分析了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悲剧命运的成因。并通过现实假设,进一步挖掘了丰子恺思想的现存价值,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丰子恺;成长经历;理想;现实
作者简介:李晓航(1984-),女,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小学一级教师,教育学硕士,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东师中信实验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K8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1
2015年初,我于苏州博物馆巧逢“缘缘·本本——丰子恺漫画展”。可惜彼时浅见寡闻的我,对丰子恺的生平故事和作品并无太多涉猎,只觉画得好,却没能看出作品背后的意蕴,徒然浪费了一次与大师隔空对话的机会。所幸一缘一会,此次江南相逢却让我对大师感了兴趣,回家后立刻买书、上网查阅资料,竟一见倾心,从此不断研读,深受感染,不能自已。
一、成长的经历
童年的底色常常会对一个人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丰子恺是幸运的。作为母亲在连生六个女儿后,诞下的第一个男孩儿,丰子恺得到了家人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富裕的家境,温暖的家庭和身为中国最后一年及第举人的父亲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可以说为童年时期的丰子恺创造了绝佳的成长环境。这环境让他养成了温柔敦厚的性格和谦和儒雅的气质,终生未变。
如果说家庭给了他生命的底色,那么弘一法师李叔同便给了他精神的高度和终生的追求。16岁那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李叔同的相遇是丰子恺一生的转折。李叔同的文学和艺术造诣自不必说,名师出高徒,丰子恺秉性灵慧,加之名师点化,大器成之必然。然而李叔同对丰子恺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最重要的是,他传予弟子一颗悲天悯人的佛心。一句“世寿所许,定当遵嘱”,他承诺恩师的不仅是每十年一部的《护生画集》,更是一份衣钵,一种精神的延续。
二、理想与现实
丰子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虽已皈依佛门,但儒家学派“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观念却左右了他的选择。他无疑是想要入世的,但这世道不许。
1.邦有道则仕的梦幻泡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也曾积极入仕,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与他的导师李叔同一样,丰子恺也是个做事极认真的人。为官期间,他笔耕不辍,身正为范,上海画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无休无止的批斗和折磨便开始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热爱党,热爱国家的啊!但是国家,人们不让我爱。”从此丰子恺积极进取的入世前景化为泡影,仿佛南柯一梦。
2.邦无道则隐的佛家归宿
丰子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乱世中度过的。尝遍了世间甘苦,于是他一心向佛,心中向往着世外桃源般的社会生活,并以拥有“绝假纯真之童心”的孩子们为依托,将其描述了出来:“他们想什么就显出什么,一点都不能瞒人,这真是最善良的人类社会,在这社会里,一个个个人坦白,个个人率真,个个人无事不对人言,个个人天真烂漫,这社会里绝对没有欺骗诈伪的事。”然而就是这样的叙述,也夹杂着难掩的哀伤,正如丰子恺自述:“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三、佛性童心的现世解读
丰子恺的人生是一出典型的中国文人式悲剧。几十年来,每每谈起那佛光隐隐的赤子之心,便引得众人一阵唏嘘。
我常常想,倘若丰子恺生在安稳的治世,他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同时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像他这样人格圆满的人,你甚至找不出什么缘由来让他不幸福。即便在文革中,被辱骂、殴打,被剪掉为纪念母亲而蓄留多年的胡须,他依然可以在面对家人时,戏谑着来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足可见大师内心力量之强大。这样在人性上几乎无瑕疵的人,难道不该获得幸福吗?
可我转而又想,即便丰子恺活在其他时代,恐怕也是不幸的。且莫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太平盛世累计叠加却也仅有四百年不到,其他时间都或多或少地陷于战争中。就算是在中华民族的难得的太平盛世里,他恐怕也不会获得全然的幸福。何哉?
佛陀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丰子恺虽为居士,但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没有选择像弘一法师那样了却尘缘,是因为他对人世有着执着的热爱。他爱现世的迷人风光、百态人物,甚至还在拳拳心系着国家的命运。宗教信仰给了他一颗慈悲敏感的心,扎实的画工和卓越的概括能力,让他的笔端流淌出一幅幅意蕴深远的画作,仿佛是在安静的倾诉。倾诉着每一种目所能及的悲欢喜乐,描述着以往最不被关注的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但他不仅仅是描述,从他的画作中,我们能看出对天性释放、自由平等和民主和平的呼唤和追求。然而这些诉求,又有哪个时代实现过呢?
也许你会说现在。现如今我们的国家确实没有荷枪实弹的战争,且物质文明也在日新月异地飞速进步着,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贫富差距,对权势的疯狂崇拜,各种病态的情感的流行,以及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内斗智慧……这些又有哪样蒙混得过他那颗敏感的心?更为可惜的是,国家的各级教育似乎都出了问题,都病得不像样子。身为知识分子的丰子恺,难道能视而不见吗?
都说丰子恺有一颗纯净的童心,不遗余力地关心教育,并也曾躬亲垂范。但他终究没有将毕生的余力都倾注在教书育人上,而是用柔韧的笔触描绘出更深刻的人生百态,以唤醒更多的人。我想他是明白了,虽然教育是这个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教育的问题,都出在教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