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嵇康《养生论》之锋颖精密

2016-05-09臧鲁敏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嵇康

臧鲁敏

摘 要:嵇康作为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论辩者,其文以辩为主。他的论辩文是建立在见解独到的论点以及高度严密的逻辑思维之上的。而他的代表作《养生论》作为其论辩思想与论辩艺术高度结合的成果,集中表现出了他锋颖精密的论辩特点。

关键词:嵇康;《养生论》;锋颖精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1

嵇康,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论辩者,长于论辩,其文亦以辩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锋颖精密”来评论嵇康的论体文;刘师培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一文中评论道“意翻新而出奇,理无微而不达”。由此可见,嵇康的论体文乃是集析理思辨与独创求新之大成。

锋颖者,言作者立论之新颖;精密者,谓逻辑之缜密、推论之周详。论辩的实质就是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巧立新论的过程,正如萧统在《文选序》中所言“论则析理精微”。

具体到《养生论》,“锋颖精密”主要体现在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色三个方面。

其一,回环式论证结构,即首尾相照应的论证模式。

刘师培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一文中评嵇康之论时说:“观其《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篇,持论连贯,条理秩然,非特文自彼作,意亦由其自创。其独到之处一在条理分明,二在用心细密,三在首尾相应。果能得其胎息,则文无往而不达,理虽深而可显。”此处特别指出嵇康之论首尾呼应的特点。

开篇嵇康便提出明确的养生观:神仙实有,自然不可得,导养得理,上寿可得。同时,他还指出世人无法长寿的症结在于“世皆不精,莫能得之”。行文之中,嵇康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他剖析生命的组成、探求正确的导养方式。结尾处:“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羡门与王乔均得道成仙之人,呼应了开头的“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其二,论证方法之多元兼用。

《养生论》采用正面论证方式。养生作为一个抽象玄奥的话题,怎样将抽象析理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对嵇康的一个重大考验。《养生论》以文中嵇康兼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形象生动的使养生之理呈现出来。

第一,采用比喻式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做到深入浅出,让闻者茅塞顿开。如: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通过君与国之关系形象比喻出了神对形的主导作用。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从庄稼需要灌溉到生命需要保养,以小寓大。

第二,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不同于比喻式论证,张晓芒指出,前者是推理的方法,可以推出新的知识,不具有对抗性,后者则是论辩的方法,是在向论敌阐述一个已有思想的正确性或荒谬性。①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他从豆、榆、合欢、萱草等事类中归纳推出“所食之气”具有“蒸性染身”的作用,从而得出“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的结论。

“夫田种者”句,他把养生寿命的比作树养与收成的关系,论证了养生之必要、上寿之可能;“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句,他认为养生也需要方法的变通。

第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即相较,经过比较,议论得以深入,论点得到突出,说服力大大增强。

“且豆令人重”句,嵇康从正面提出外物辅养之必要,得出了:“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的结论,紧接着写道: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则是从反面入手,列举世人愚昧不善养生的种种行为。通过上述一正一反两方面的论证,读者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世人无法达到上寿的原因在于不懂得、不注重养生,从而也强化了养生的重要性。

第四,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是论体文惯用的手法,嵇康当然也不例外。其中,《养生论》中的例证包括对典籍观点的引用,如用以论证神仙实有的论据,引用神农氏的话来说明药物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在反面论证世人养生失败的时候,嵇康列举出了不懂节制、不懂得防微杜渐的人最终只能是“一切之寿”几个例证,用事实说话是最具说服力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嵇康在娴熟驾驭论证方法的同时深谙论证技巧的益处。

其三,丰富灵活的语言形式。

一方面,嵇康运用生动贴切的修辞手法。嵇康善于打比方,用形象的事例解释抽象的事理。文中几次用到“犹”、“是犹”、“譬犹”等比喻连接词。他还通过对比的方式,使世人能够明白养生的重要性,文中多“而”、“则不然”等字眼突显前后对比。

另一方面,采用反问的句式引人思考。如讲到世人不注重养生时,“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一句反问,笔锋一转,养生之重要便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嵇康善于持论,在“析理”之余尤为注重论辩技巧,因此他的文章往往给人以扑面而来的凛然正气和无可辩驳、不容置疑的征服人心的英气。

注释:

[1]张晓芒著《中国古代论辩艺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0 页

参考文献:

[1]嵇康撰. 戴明扬校注. 嵇康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

[2]鲁迅辑校. 嵇康集[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刘勰撰. 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5]张晓芒著.中国古代论辩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嵇康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嵇康·绝响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晚一点是黄昏,再晚一点是《广陵散》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