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散者到生还者的思考
2016-05-09赵爱
摘 要: 本文以美国华裔离散者为背景,分析了小说《骨》中的主人公莱拉的人物特征,即其身份寻求特征和文化选择的特点,并呈现了该人物从抵触现状到面对困境再到拥抱未来的心路历程,从中得出包括美国华裔在内的所有离散者在自我的认定当中都是不一且变动的,因此每个离散者为以适应新环境必然都要发现自己的正确身份认同模式和适时的文化选择倾向,去创作自己的定义,从而可以客观地完成自己的定义,得以生还。
关键词:离散者;人物形象;人物身份寻求;文化选择
作者简介:赵爱,硕士,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
“离散”即飞散,“在汉语中, “离散”有着各类不同的译本——从族裔散居、移民社群到流亡、离散以至飞散与流散等,但是对于族裔散居、移民社群这种翻译的理解异议较少, 它们都指离开母籍国后居住于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现象或人群。”(颜敏.2007)。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因其特殊的历史经验与复杂的社会经历以及繁杂的环境等,他们生活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是对文化,对身份,对自我认知的确定,而这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移民文学文本即美国华裔文学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和渗透。其中由著名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所著小说《骨》,是一部受美国大众认同的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唐人街移民家庭的在美故事,而小说当中大女儿莱拉的角色总为很多学者所津津乐道,与以往华裔作家所呈现的华裔后代所不同,莱拉代表了新一代的华裔女性,独立坚强,懂事体贴,崇尚自由却又不忘本,是一位在文化冲击和身份寻求下的生还者,她的身份寻求和文化选择等的这种模型都是大家争相讨论和写作的范本。比如学者陆薇对于莱拉作为离散者的描述是这样的:“实际上,伍慧明在莱拉身上展现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从自我身份的忧虑到肯定的四个阶段,即从对生活与自我身份的迷惑到认识到自我力量与生命力量的觉醒,再到把自身的力量与生命的力量和二为一的洞见,最终到建立新的话语去表现新的力量”。笔者以为莱拉的变化离不开她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顿悟,她的妹妹安娜的死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本文就通过剖析莱拉的心路历程等来解读莱拉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分析莱拉的变化和感受来向大家呈现不一样的美国华裔新楷模。
一:抵触现状
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抑或是言行都离不开他的历史经验、社会背景,所处环境等,主人公莱拉作为一个唐人街家庭的长女,她的社会标签首先她是个华人移民的儿女,有着与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身世。如果说离散者被引申为在被迫离家后,无处为家下,在逐步迁徙中衍生的复杂的新旧认知和迷茫的文化和身份感知并有着悲凉经历的人,那么莱拉的父亲和母亲即是离散者,他们饱受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悲苦煎熬,他们为这个离散家庭苦苦支撑却也无果。如小说所言“这一切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他们每天的生活除了谋生和养孩子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内容,一切都是那么艰难。(《骨》17)”。而作为女儿,莱拉深感家庭的无助和无奈,却同时倍感传统中国文化的对其家庭的冲击和美国大众社会对移民家庭的歧视。所以对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下的莱拉是茫然的。刚开始的莱拉心里藏着对于生活,家庭的不快和对于环境的无奈。就像她自述的那样“用两种语言来面对死亡,这已经让我筋疲力尽。我知道安娜吸毒,我自己有一段时间也吸过……我不想老做大姐。(《骨》15)”。甚至她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有抵触之情:“以前我可不是这么大方。我讨厌排队:社会保险局、残疾人救济会、移民局。我最讨厌的是替妈和里昂说话,做翻译。我必须对我说出来的每个英文词负责任。我经历过一段憎恶一切的时期。那时候每个英文词都像诅咒。(《骨》18)”。莱拉对于自己的定位和文化冲击下的选择充满了疑惑,她坦言“我无法承受再去回想这一切。回到家里以后我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属于自己,我需要时间。(《骨》18)”。可见莱拉的对于当时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态是极其抵触,心生厌恶,却又无可奈何,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苦苦煎熬却迷茫,但又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的莱拉。
二:面对困境
起初的莱拉的心理刚好就是多数华裔儿女的写真,多数人在困难和选择,迷茫和疑虑下越来越低落,越来越离散,就如小说中的安娜,在困顿的家庭环境和绝望的爱情面前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如尼娜在生活的泥潭中没有选择勇于挑战,也没有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去寻求自己的定位,相反,她选择毅然离开唐人街,选择了逃避。而莱拉之所以成为了后来读者心中的完美形象,是因为她的对于身份的寻求和文化的选择是经过了努力的。“我不想再像以前一样,我想过一种新生活。(《骨》15)”。她还肯定了梁爷爷的生前的叮嘱,“我提醒自己梁爷爷曾告诉我的一句话,征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骨》21)”。她对于家里老人的话是接受并牢记的。而且她在思考,在寻求,就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我仍在适应着、应付着现实中的外部世界。(《骨》181)”。当看到她妈妈在为失去女儿痛苦不堪时,“我至今还在琢磨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对待这样的事。(《骨》28)”即是作者向我们呈现的想方设法安慰母亲的莱拉;当她感到尼娜活得并不开心时,她说“我想和尼娜建立另外一种关系,想和她再亲密一些,在过去的几年中,我都没和安娜有过这种亲密。(《骨》28)”;当她发现父亲里昂被所谓的工作,保险和身份证明纠缠得不清时,她心里暗暗想着“我把文件分成不同的文档,想试着把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整理出个眉目来。(《骨》73)”。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为家庭,为环境,为自己努力寻找自我,寻找位子的华裔新女性,过程很艰辛,但是她在周旋,在协调,就如她工作的特征那样,是“联系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家长……我的中文不错,和家长相处的也不错,(《骨》16)”。她就是如同是中西方文化的联系者,是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协调者,是美国华裔传承社会历史的使命者,慢慢地她开始适应起来,她的身份寻求和自我定位开始清晰起来。
三:拥抱未来
后来,我们发现妈妈也好起来了,家里的父亲里昂也开始不沉溺过去痛苦了,她与妹妹尼娜的关系也缓和起来,甚至小说的气氛和语调后来在莱拉的安慰,协调下都得到缓和,这跟莱拉的善良体贴,孝顺乖巧分不开,她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儿女该有的品德;还跟莱拉的开朗乐观,大度且勇于承担,崇尚自由等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也巧合是美国人在大众心中的英明处,所以她是中西方文化吸收和汲取的胜利者,也是美国社会中,华裔后代的生还者。小说的最后,在自己顿悟下改变后,在家庭矛盾慢慢缓解下,在挣扎着解决问题后,在最后该不该离开唐人街,去拥抱美国社会时,莱拉的选择还是毅然地离开唐人街,鲑鱼巷,随从丈夫梅森去往新生活,就如小时当中所述,莱拉“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塞进了梅森表弟的沃尔沃。当梅森从巷子里往后倒车时,我看到的最后一件东西就是那块蓝色的旧门牌——“2-4-6号楼上(updiare)”。没有人更正过它,却每年都会有人把它重新刷漆。就像老人们的照片一样,里昂的证件和梁爷爷的遗骨都会时刻提醒我向后看,记住一起切。(《骨》228)”。我们看到了一个勇于接受新生活,接受新挑战,去迎接美国大众社会的新华裔,而与此同时还是那个还记得自己是谁,记得过去也不忘本的中国移民的后代,而对于今后要走的路,“我重又有了信心。我知道藏在我心里的东西会指引我向前。所以,在汽车转弯,把旧门牌、鲑鱼巷、妈和里昂,还有一切的一切都留在那里的时候,我并没有担心。(《骨》228)”。其实我们隐约能知道莱拉不仅是离散者当中的生还者,还将是胜利者。之中在她的表述和感悟中,她也给了我们一些暗示:“曾有一段时间鲑鱼巷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里昂把 “get along”发音成“get long”……那个音听上去好像是他在谈论着某种儒家的美德:忠诚、孝顺,或神圣的仪式。“to get along”的意思是设法应付过去,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那大致是说要有远见,也就是忍耐,而且要有一颗放得长远的心,即希望。(《骨》207)”。所以说莱拉这个人物给了很多美国华裔这样的启示,在寻求自己的过程中,要靠自己去思考,去推敲自己求生之道,无论是生命的还是生活的,都要靠自己去完成蜕变,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变动也是无知的。
“华裔美国女性在历史上并没有现成的定义,她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经历了与父母,与男性,与种族,与中西文化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从对自我身份的迷惑、质疑到顿悟、觉醒,最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话语,完成了自我的定义。”这是小说《骨》的译者陆薇在译序中谈到华裔美国女性的自我寻求的定义。其实笔者认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不管是美国华裔第几代,甚至是全世界的离散者,都需要经历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经历经验,文化矛盾,内在的和外在的环境冲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的阶段,而这个复杂过程很难去定义,不是简单的兼顾,还是双边吸收等,需要变动地去完成每个离散者的文化矛盾和身份寻求,需要每个离散者去自我认定。再者“当代意义上的飞散少了些离乡背井的悲凉,多了些生命繁衍的喜悦, 更贴近飞散词源的本意。新意义上的飞散, 已经引起美学判断和文化研究上的许多变化。”(童明.2004)。当下,离散者并不一定都是悲苦的形象,更多的是创业奋斗的有志青年,成功的华裔也是比比皆是,但是离散的发生对当今而言,大到跨国的,小到地区间的,有一个是不变的,那就是都要结合每一个诸如环境,社会,家庭,经历,个性,外貌,智商,感知等因素去创造自己的定义,即每一个离散者,,如若要生存,要发展,要成功,那就是要变动地,积极正面地,探索性地去创造自己的对于身份的定义和文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颜敏. “离散”的意义“流散”[J]. 汕头大学学报,2007(2)
[2]童明. 飞散[J]. 外国文学,2004(6)
[3]伍慧明.骨[M].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陆薇. 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 外国文学研究, 2002(2)
[5]吴冰,王立礼. 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