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植诗歌中的从政倾向

2016-05-09饶眺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曹植诗歌

饶眺

摘 要:曹植是建安时期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其诗歌“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受当时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以及自身性格的影响,曹植诗多将其政治情怀寓于其中。不管是前期的表现悲凉与伟大抱负,还是后期的怀才不遇及内心怨愤,其政治情怀随处可见。

关键词:曹植;诗歌;从政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

作为建安时期极盛的文学家,曹植一生所创作的八十余首诗歌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从政理想与渴望,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自身遭遇、思想性格以及前代诗歌的影响均有关系。本文拟结合以上因素,细致分析曹植诗歌前后期中所体现的诗人的政治襟怀。

一、曹植生平及诗歌特点概述

1、曹植生平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魏王曹操之子,文帝曹丕之弟,建安时期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南北朝时期杰出诗人谢灵运,对于曹植的文采啧啧称赞,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从《三国志·魏书·陈王传》的记载:“(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词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可知曹植的天资聪颖以及得到曹操的喜爱器重,而曹植也一直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雄大抱负。然而,由于其“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在逐帝的道路上逐渐失宠于曹操。更由于其兄曹丕的算计,曹植终于没能获得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2、诗歌特点概述

对于曹植诗歌特点的概述,钟嵘《诗品》称:“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文采华丽卓越,语言灵动飞升,风格绚烂绮丽而又慷慨悲凉。从其诗歌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资聪颖、少年得志、任性使气、中年郁郁然仍旧不放弃政治抱负的文人,感受到千百年前那个旷世奇才的至真至情。

二、曹植诗歌中政治倾向的来源

1、建安时期社会环境和建安风骨的影响

东汉末年,群雄并峙,州牧割据,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颠沛辗转。公元220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新建立统一大业。他十分注重延揽人才,并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立了邺下文人集团。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惨状,感同身受的建安文人的作品中,必然要反映现实,描写战乱频繁与黎民之苦,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如曹操《蒿里行》所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王粲《七哀》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状,触目惊心,令人扼腕。

面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文人们以其所思所做所写,展示了一种豪迈通脱的人生态度、开阔宏大的胸襟气度与高蹈理想的宏伟抱负,形成一种慷慨悲凉、梗概多气的文学风貌,这种诗歌风貌被后人总结为“建安风骨”。刘勰《文心雕龙》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是为对建安风骨的最好阐述。

身为建安文学集团中心人物之一的曹植,其创作自然是深受时代与文学环境的影响的,从政抱负盈满胸怀。这种抱负显见于曹植的各类诗歌之中,以《泰山梁甫行》为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边海居民贫苦凄凉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对百姓的无限同情,也不难看出作者希望能使百姓富足的远大政治抱负。

2、曹操的努力以及曹氏家族社会地位的影响

一代枭雄曹操,一生驰骋于马背之上,戎马倥偬,几多成功与失败,直至晚年,他仍然有着“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并终于实际统治了北方,奠定了曹氏家族在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毋庸置疑,出生于这个家族的曹植,十三岁以前一直跟随曹操过着动荡的军旅生活,幼时看着父亲驰骋疆场,激扬文字,在政治、文学方面曹操无疑都给曹植树立了一个榜样。曹植曾经说过“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这正是他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奋进的人生理想。

3、《诗经》《楚辞》即汉乐府民歌尤其是《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的影响

《诗经》对于曹植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创作传统两方面。内容上,曹植诗对《诗经》多有引用,尤其是词语、句子、句意的借用和引用。创作传统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著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其主要创作动机,而古代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描述形成了一种创作传统,影响到曹植的诗歌创作。战乱频繁的汉末使曹植感受颇多,再加上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对于民生与社会的关注必不会少。创作中,其诗歌便会对当时的社会给以浓墨重彩或者真切深刻的表现。

《楚辞》对曹植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屈原与曹植相似的人生经历所导致的情感表达上。社会的黑暗埋没了屈原的理想与抱负,求明君而不得,徒留无限惆怅郁结。曹植生命的后期也有着相似的经历,作为“圈牢之养物”而倍受迁徙流转以及压抑之苦。

《五游咏》一诗,吟诵之下颇能感受到与《楚辞》同样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感表达:

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特色,深刻影响了曹植。而因为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在时代体验、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语言、形式等方面的运用上都有相似之处,曹植的诗更是深受《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的影响,体现出对其的继承和发展。

三、曹植前后期创作中的政治倾向

曹植诗歌涉及述志诗、离乱诗、悲愤诗、游仙诗、闺怨诗等多种题材,每一种题材类型在其生活中的前后期都有呈现,且我们均可找到明显的抒发作者政治感慨的痕迹。以下结合曹植的人生经历,以其失宠于曹操而见欺于曹丕为界,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并结合其具体作品,论述曹植诗歌中广泛存在的政治倾向。

1、前期诗歌中的政治倾向

以上我们已经对曹植的生平进行了论述,知道曹植在生命前期是颇受曹操赏识的,也好几次差点被立为太子,他这一时期集宠爱于一身,春风得意而又意气风发。自小耳濡目染的建功立业之心以及时代所赋予他的拯救黎民的任务,都使他自信满满,跃跃欲试。这一时期作品内容主要体现在表现时代的悲凉与伟大的抱负这两个方面。例如《送应氏》一诗,主要描写乱世之景,抒发作者的无限感慨: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而更多时候,作者将其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志向表露出来,如已经多次被引用的《与杨德祖书》中的这一句:“吾虽德薄——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再如《箜篌引》中:“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何所求”。读罢掩卷,一个慷慨凛然、豪气冲天的少年形象映入眼帘。

当然,最能代表曹植前期政治理想抱负的当推《白马篇》诗:游侠身上寄托了作者最深沉的爱国救民情怀,为了争取胜利而弃家庭于不顾、为了国家利益能够做到“视死忽如归”,这正是作者内心里那个充满着英雄主义倾向的爱国者的写照。作者将自己的从政情怀以隐喻的方式倾泻于笔端,让人读罢为之点赞。

2、后期诗歌中的政治倾向

曹植后期,受到曹丕的猜忌、迫害,被“圈养”、被放逐,心中郁结不得志。诗歌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不同于前期的志得意满,此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之情以及内心的忧愤哀怨,当然,在这志不能舒的哀怨之中,他仍旧表达了自己顽强的从政理想。此时期体现其政治襟怀的主要有《七哀诗》和《美女篇》等。此处以《七哀诗》为例: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颇有一点《离骚》的影子,“美人”、“君子”的比喻也类似《离骚》的用法。“愁思妇”是有志不能舒的作者自己,而“君”则可以指代明君圣主,“君怀良不开”,于是思妇只能“常独栖”、无所依,将作者欲一展宏图而不得的失落无奈、幽怨哀愤表现出来。

四、结语:

曹植诗歌因其“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而备受后世文人推崇,在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氛围、文化传统以及自身性格的影响下,不管是前期诗歌中表现悲凉时代与伟大抱负,还是后期的怀才不遇及内心怨愤,都以其强烈的政治襟怀的表达而使后人感喟。

参考文献:

[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2]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4]【晋】陈寿撰. 宋 裴松之注.《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刘纪.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曹植诗歌的风格特点[J]. 神州,2011,(26).

猜你喜欢

曹植诗歌
诗歌不除外
写给曹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比较
七步诗
诗歌论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