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背后的寂寞
2016-05-09王丽丽
摘 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与散文中总徘徊着一种孤独、落寞的情怀。笔者认为这些情怀可能源于作家对以下三个世界的否定。其一是对真实世界的疏离与否定;其二对理想世界的否定;最后对自身世界提出质疑。
关键词:沈从文;真实世界;理想世界;自身世界;否定;寂寞
作者简介:王丽丽(198-),女,山西吕梁人,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1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和散文,都让人感到一种超离的精神境界。然而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言:“他的小说有一种忧郁气质,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基调。”这种落寞与孤独有一大部分可能源于沈先生对以下三个世界的否定。
一、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沈对现实世界的怀疑,表现为对社会中金钱、名利、道德价值的否定。首先,在沈从文看来,真实的世界是名利的傀儡,熙熙攘攘大多为名利而往来。然而人的生活离不了实际的物质。一方面他应该因这种痛苦而感受到金钱在这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另一方面自己的窘迫使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承受到巨大的压力与痛楚——诸如在城市中因穷困遭受的冷遇、低看等这些精神上的折磨。正是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又使他憎恶这带给他痛苦的罪魁。因此沈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蕴含着生活中的矛盾,它本身是复杂的。在这一否定的过程中,作家内心深处是痛苦体验着的。
另外沈对城市的道德价值予以完全否定。当他来到自己完全陌生的城市后,感到非常孤立。沈不是无所事事地来到城市,然而在这里他感受最为强烈的却是世态的炎凉。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沈从文认同合理的竞争。他想在城市安身立命,然而却困难重重。最后他只能疏远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躲在了自己的小书斋。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物质和社会人事上所受的挫折,另一方面也与他自己的性情有关。从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自卑自怜”的心理,尤其在早期作品中表现得相当强烈。社会的冷漠,碰壁使他自尊心受挫,于是他愤然抗世,然而在与社会的抗争否定中,他体验到更深的孤独寂寞。这些加剧了他的自卑自怜,使他更远地疏离社会。而且他又有乡下人的固执般的坚强,越是受挫越是坚持自己。他永远觉得城里人“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1]
二、对理想世界的怀疑
由于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对沈而言这一世界破碎了。在沈心目中向往、存在着自己理想的世界。这里有美好的风景与人情人事。和现实世界中的城市道德相比,沈在《船上岸上》赞扬梨子花生摊一位老妇人纯朴的乡下人道德。老妇人无论如何不愿多挣一分钱,使他感慨万分“为什么乡下同城里都得两样?为什么这妇人不想多得几个钱?”在这里沈深情赞美呼唤着一种人类的真善。
然而,正如作者所言“美丽总令人忧愁”。作者似乎知道这种美的虚幻性。“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这里面正有作者在美丽的理想中所感受的滋味。正如金介甫所言“沈从文的作品,哪怕是田园诗之类,由于作者的匠心剪裁,不是引用现实,而是在创造湘西和全世界的现实,都能表现得既平凡,而又不一般。”他在乡土作品中,一一列举了、美化了他在城市中无法找到的乐趣。“沈是理想主义者,认为一切皆美。”[2]
然而,对沈而言,最大的打击也许是作者发现自己立意建设这样的世界,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已然不在其中。一种非城非乡的尴尬困扰了他。在《雪晴》中作者描绘到自己来到农村时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和一位大娘为他铺床的情景。他连声说对不起,麻烦了,而老太太说有什么对不起?你们城里人就会客气。乡村人是不讲究客气的。纵有深深的谢意也一般不表达出来。作者知道这种乡人风俗,然而自己似已被城市中一些文化习俗所浸染。所以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却明白了自己,始终还是一个乡下人。但与乡村已离得很远很远了。”发出这样的喟叹,沈从自身感受到一种理想世界的破灭吧。
三、对自我世界的叩问
“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与城市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并不仅仅产生于一些卢梭式的浪漫主义理想,不仅仅来自于他们朴素的乡土观念,也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矛盾,来自于他们的存在与存在环境的不协调,来自于他们无法同这个环境达成一种沟通,一种感觉上和精神上的联系。”[3]沈有这样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到后期已经深化与升华,沈由外界转向自身,开始了一种类似“波德莱尔的忧郁”,“它比忧愁更苦恼,比绝望更深沉,比厌倦更尖锐,而它又可以说是厌倦的实在对应。”[3]沈开始了对自己的否定。首先是对自己所钟爱艺术的一种质疑。“看看自己用笔写下的一切,总觉得很痛苦。先以为我‘为用运文字而生。现在反觉得‘文字占有了我大部分生命。除此之外。别无所有,别无所余。”[1]对自己一直为之努力的事业怀有这样的想法时,无疑会产生一种虚无感,带上忧郁的情绪。沈陷入了对自己的怀疑否定之思中,不能自己。作家一直强调静,也许这种需要静正体现了他在追问自己中所感受到的不安宁。他要在静中感觉到自己,也许以此来昭明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思想情境中,沈说“我常常想到了死”。[1]这些是一种寂寞。
总之,本文试从沈貌似“清淡有趣”的叙述后面看出一些隐忧与寂寥。看出其在否定三个世界的心路中,内心的紧张与矛盾,挣扎与苦痛。当然这也只是其精神世界中的一面,并不能由此说他的整个精神世界是消沉的。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3.
[2](美)金介甫(Kinkley,jeffrey).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
[3]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