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2016-05-09杜银龙
摘 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近些年来,在小说研究中更是呈现出大热之势。但纵观《聊斋志异》的研究文献,对女性群体的真善美特性进行分析的作品叙述不够丰满,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真善美的层面分析聊斋女性,揭开她们美丽的面纱。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格;真善美
作者简介:杜银龙,学校:辽宁大学文学院,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
引言:
作为独特的审美群体,女性形象研究在《聊斋志异》的研究历史中得到的重视程度可能是最大的。但大多数研究文献在分析女性形象时,没有注意到女性形象与作者情志的充分链接,导致小说研究中作品与作者的链性断裂。本文试图深化“女性真善美”这一研究切入点,从“人格之美”和“真情之美”两个方面充分展现《聊斋志异》女性的心理状态。
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蒲松龄
明清两代是通俗小说盛行的阶段,小说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艺术形式颇受市民青睐,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消费奢侈品,大量的需求刺激了小说的蓬勃发展。其中就包括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就是集大成式的力作,艺术成就极高。
(一)作者生平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的代表作。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人。蒲松龄的家族虽非显赫之家,但世代多读书人,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蒲松龄喜爱文学创作,并和当时其他的士子一样,严格奉行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人生信条,认为科举之路是人生终极目标。他勤于读书,才思敏捷,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才学渊博却屡试不中,只能靠做塾师养家糊口。心绪压抑的同时,蒲松龄惟有寄身创作来排解自身的千愁万绪。
(二)关于《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蒲松龄呕心沥血创作《聊斋志异》。这部作品艺术水平极高,最让人称道的还是其塑造的女性群像,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个性鲜明,色彩缤纷,总体上涵盖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另一方面,作品的现实意味十足,作者描写女性,刻画人物的同时穿插了当时的风物人情,并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开展故事情节;另外,这些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向性亦是本书的艺术特色。正是因为众多艺术塑造手段造就了《聊斋志异》无限的艺术张力。
二、女性群像与真善美
《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异,但都闪现着作者希冀的理想光芒,通过这些女性群像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聊斋志异》中的众多女性,作为作品世界观展现的一部分,生发出浪漫的花妖狐鬼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情感。现实是残酷的,但通过阅读那些塑造了众多奇女子的作品,感觉不到作者由于失意而产生的厌世情绪。通过对女性群体的解读,可以了解到作者在《聊斋志异》中的思想情感的爆发,在遭遇现实的压抑时,是众多女性创造出来的美好世界平息了作者心中的愤懑。
(一)聊斋女儿的人格之美
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只是表象,这些故事的底子里是真实的社会和人生。或许有幸福,但大多数时候故事中都包含着心酸的泪水。聊斋女儿的交往对象大多数都是贫困潦倒的书生、文人,而这些聊斋女儿大多数时候都是不怀着功利的心态去和书生文人交往,她们与这些书生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不论这些书生辉煌与否,都一直陪在身边不离不弃。
(二)聊斋女儿的真情之美
这类女性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她们是用来关照社会人生的。她们身上展现的是人性的光辉,是真善美,给人带来幸福、安慰和温馨欢乐。在她们心中,爱情是生存的意义,是她们出现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理由。在于钟情之人相遇之后,她们往往全身心投入,全心全意地向爱人贡献爱情。
三、真善美的聊斋女性——作者的理想花园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是作者蒲松龄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而创作出来的。这些故事都出自于他个人心灵的创造,其中深意可以想象。清朝末期统治愈加腐朽,更加残酷的压榨民脂民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些女子的出现抚慰了他们的心,她们表现了冷酷的制度下温情的一面,是作者心中梦想的原地,展现了多彩的光芒。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创作著作的高峰,它以对女性的高度肯定和认知创造了其自身的独一无二。这部作品中林林总总的女性群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它所要向读者传达出来的概念与意识。我们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论断:聊斋中的女性,即是作者心中理想的花园。
结论
曾有人说过:“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现实中蒲松龄坎坷的一生无疑对他写作的《聊斋志异》有重大的影响,他借《聊斋志异》来抒发他的苦闷情怀、他的孤愤之情。他以《聊斋》来释放苦闷,寻找慰藉,其中的女性形象恰好充当了他理想的载体,留下了不朽形象丰碑。虽然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但蒲松龄笔下不凡的女性形象,在时间的印证下,依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蒲松龄. 聊斋志异[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
[2]唐富龄. 明清文学史[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第1 版.
[3]齐鲁书社. 蒲松龄研究集刊[ C] . 1982 年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