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
2016-05-09齐海棠
摘 要:盛唐时期我国国力空前强盛,文化包容度也日趋提高,西域文化不断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西域文化凭借其独特地艺术风格,成为盛唐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活在这个盛唐时代的“诗仙”李白,凭借其深切的感受、浪漫的想象、澎湃的激情、高超的创作技巧,将这些西域文化加以展示,并流传至今。研究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对于探究我国的诗词艺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从李白诗词中西域的酒文化、乐舞文化、西域名物等方面,全面探究了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
关键词:李白;诗词;西域文化
作者简介:齐海棠(1981-),民族:蒙古族,学位:文学硕士,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职称: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
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统治者一直奉行对外交流政策。唐太宗曾表明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是:“爱之如一”。唐朝统治者尤其关注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据典籍记载,李白的先祖曾流徙西域,他们一方面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另一方面也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西域地区。李白的先祖中也曾有人与西域人通婚,因此,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身上很有可能流淌着西域的血液。同时,李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也深受西域文化的感染。在父亲的指导下,李白对西域地区的语言颇为熟悉,因此,当他来到长安时,就常与胡人交往,到胡人的酒铺中喝酒,用西域语言与胡人沟通交流。深受西域文化影响的李白,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谨守礼法、浸染儒学、循规蹈矩的唐代文人,而成长为一个豪迈热情、文武双全、浪漫洒脱的伟大诗人。其诗词作品中也有西域文化的掠影。
一、李白诗词中西域的酒文化
唐诗研究者葛景春在其著作《李白与唐代酒文化》中提到,在李白的诗词著作中,有111处提到醉字,115处提到酒字,22处提到酌字。例如在《对酒》一诗中提到:“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在唐代“叵罗”、“蒲萄酒”显然都属于外来物。酿制葡萄酒的葡萄多产自西域地区。相传,公元前2世纪,张骞将葡萄从大夏带入了中原地区。“叵罗”原产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上流社会中贵族宴饮时就已经开始使用金、银叵罗等奢华的酒器,这一奢靡风气传至盛唐,经久不衰。在李白的《客中作》一诗中又提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琥珀”、“郁金香”亦非中原之物。郁金香起源于印度及波斯附近地区。贞观15年及天宝2年,天竺等过都先后向唐朝贡献过郁金香。到了贞观21年,唐朝一些酿酒者就将郁金香加入酿酒工艺,用以增加酒的香味。李白在其诗词中描述的正是这种带有郁金花香的酒品。典籍记载,琥珀产于拂林,李白在《客中作》一诗中提到的琥珀则是来自于波斯地区。
二、李白诗词中西域的乐舞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与乐舞历来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盛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唐诗中有大量关于乐舞的描述,“诗仙”李白的诗词作品中也有许多以乐舞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其关于西域乐舞的描述,更让我们透过这些瑰丽的诗句看到了当时繁荣辉煌的西域乐舞。李白关于西域乐舞的描述中,有许多涉及到笛声的诗词作品。笛子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这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例如《旧唐书》中就曾提到:“笛,其原出于羌中。”在崔豹的《古今注》中也有相关记述:“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通过以上记载不难推断,唐代的笛子就是源于西域地区的横笛。
李白的诗词作品中有5篇描写笛声的,即《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春夜洛城闻笛》、《青溪半夜闻笛》、《观胡人吹笛》。在这些诗词作品中,诗人李白一改往日洒脱浪漫的诗风,而是透过笛声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独之感。例如,《观胡人吹笛》中写道:“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善乐的胡人吹奏起了笛曲,这首笛曲中掺杂着一半的秦声,临近十月,吴山熹微的晨光中,这首名为《梅花》的笛曲飘然落在寂寥的敬亭中,本就满心愁苦之人听到了《出塞》的笛曲,怎能不黯然泪下。起身远望通往长安的道路,空有一腔恋主情结,却又有谁能知呢。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漂泊在外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这个游子对朝廷的忠诚与向往更使人嗟叹。常年游历在外的李白必定时常怀有一种孤独漂泊之感,当收到外界因素感染时就会引动愁绪,因此,当李白听到悠扬绵长的笛声时,不自觉的写下这首散发着淡淡哀愁的诗作。再如《春夜洛城闻笛》中对笛声的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谁家在吹奏玉笛?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洒在洛城的各个角落。漂泊在外的人听了这首《折杨柳》,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李白将自己的一腔故园情融会到这悠扬的笛声中,使整首诗形成一个悠远的意境。
同样的《折柳》笛声还出现在李白的《塞下曲六首》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折杨柳》与《梅花落》原本都是保存在汉乐府中的音乐,自汉代开始逐渐传入中原,经过汉文化的浸染与改编,逐渐成为表达乡愁的著名笛曲。这些笛曲流传到唐代,或许已经与西域曲风有所区别,但其与西域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能激起漂泊游子的心灵共鸣。正如这首《塞下曲六首》中所描述的:虽然已经到了五月天气,但天山上依旧飘洒着漫天大雪,此地没有任何花朵开放,留下的只有逼人的寒气,空中突然传来笛曲《折杨柳》,曲调甚是凄清。深处边疆的游子也只能依靠这悠扬的笛声,想象故乡春天的杨柳之色了。透过这首曲调,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就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三、李白诗词中的西域名物
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除了涉及到西域的乐舞和美酒之外,还有许多西域物品散落在其诗句之中。这些闪耀着异域光彩的西域名品也为李白的诗歌增色不少,增添了李白诗歌的浪漫色彩。例如《寄远》、《白胡桃》、《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客中作》、《秋浦歌》等诗作中均有许多关于西域物品的描绘。李白在《秋浦歌》中以充满情趣的笔调提到了产自西域的锦驼鸟:“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澡水,不敢照毛衣。”这里所描写的“锦驼鸟”就是产自于西域的鸵鸟,《后汉书》记载汉朝时鸵鸟由安息国进入中原地区,发展到唐朝,这种锦驼鸟依然被视为一种珍贵的禽鸟。《秋浦歌》中的这只来自于西域的高贵鸵鸟是世间稀有的,让那些对着倒影自我陶醉的山鸡自惭形秽。其实李白在这里是用锦驼鸟比喻那些才华横溢的博学之士。此外,李白在其《寄远》一诗中还记述了另外一种西域鸟禽:“寄书白鹦鹉,西海畏离居。”始终提到的白鹦鹉主要源于印度尼西亚及西亚的褥陀恒。除了来源于西域的珍贵鸟禽,还有葱河古道、月支天马、天山雪草、车渠琉璃、条支之战、玻璃和玛瑙、伊兰接离等西域事物。西域的黄金时代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远去,但诗人李白却以其高超的诗歌技巧记述了这些文化和历史,让这些闪耀着异域光芒的事物得以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张希琪.李白诗词创作中的西域文化渊源 [J] 山西青年,2014
[2]吴玉贵.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社会的胡风 [J] 唐研究,2001
[3]魏嵘.细雨春风花落时 挥鞭直就胡姬饮——浅谈李白诗歌的西域想象 [J] 情感读本,2014
[4]沈品道.浅谈李白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J] 中学教学参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