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扼杀文学生气的陈词滥调

2016-05-09曹亚男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言

曹亚男

在文学领域,陈词滥调俨然是种现象,更令人沮丧的是,年轻写手们对于陈词滥调的麻木态度。模仿化、脸谱化,不仅仅是作家的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在经受考验,而且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深度在不进则退。

关于陈词滥调,字典上是这么解释的:陈指时间久的、旧的;词:①言词、词句②〔语〕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滥:滥,泛也——《说文》,本义:浮起,浮现①大水漫溢〈引〉过度,无节制②失真,不切实际;调则是说法、意见。故陈词滥调意为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但是,文学批评范畴所指认的陈词滥调,却有着非常复杂的呈现。

一、首先,陈词滥调是一种人们惯用的语言表达,它是和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传统的、现成的存在。

(一)一些常用的、毫无新意的修辞方法。

比如:蓝蓝的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小学春游后交的游记);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激动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

(二)一些固有的、模式化的词语搭配或叙述。

福楼拜曾经编写过一本《庸见词典》,揭示了一些词语间几乎自动的固定搭配。

如果仔细分析福楼拜编写《庸见词典》的用意,可以猜测,那些牢固的观念,不假思索的重复,一再地演绎着如此的嘲讽:总说陈词滥调的人,往往不知道什么是陈词滥调。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消极而虚无地表示出人类对陈词滥调的无能为力。

(三)一些俗气的、干巴巴的套话。

这些在现代都市类通俗言情小说及电视剧中比比皆是:

虎目泛出一道精光、虎步前行;我冷冷地看着他、我冷冷地说、我冷冷地注视、我冷笑;面无表情地说、面无表情地看;遍体的寒意;沉声说道……当然还有甚为经典的“雷鸣般的暴风雨般的掌声”。

(四)一些特定词语及其固定组合模式,提供了官方宣传用语生成的一切条件,它的组合技法渗透于我们的基础语言教育。

近几年,应用语言学家用计算机研究不同群体的语用“词频”(特定语词使用的频率)发现,我国全民性公共语汇贫乏,常规的公共语言运用中一般少不了“通过……”“深刻地认识到……”这类语汇,还有比如“在……基础上”“积极加强”“大力推动”“加大力度”“亲自”“更进一步”“全面”“促进”“贯彻”“发扬”“拼搏”“夺取”等,包括一些军事语言如“战线”“战役”“打硬仗”“打响了”等等。

比如“广大”这个形容词,必定放在人民、群众、读者、听众等等前面,几乎无处不在,尽管这些名词本身就是集合概念,已经含有众多乃至全体之意。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在学习语文时老师曾经强调过的一种名为重复修辞的错误。

二、文学领域的陈词滥调还指向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格,一种扼杀异化的普遍。

比如,中国的许多小说结局往往违反现实,追求大团圆的圆满;女主角一般是美女,就算不是倾城也会是清秀可人,男主角一般都是帅哥,不是刚毅的脸庞就是阴柔的外表;再比如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我们会千篇一律地发现妻子和丈夫的情人在咖啡馆见面,然后气急败坏的妻子会将杯子里的水泼到情妇的脸上,起身离开;“下定决心”后就会开始拔腿飞奔等等。抑或者当我们提到一个比较叛逆的男生形象时,一般都会运用到皮肤黝黑、长发、皮夹克、高筒靴、骑摩托等元素,再例如,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容易会找到标志性的“三段论”样式,会找到标志性的过渡性词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等。通常这种陈词滥调是无所不能亦无所察觉的,因此维也纳作家布洛克(Hermann Broch)坦言: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抗争,最终被淹没了。

三、物极必反,陈词滥调集中运用可能产生别样效果。

就作品整体而言,大量表面的陈词滥调被集中运用,有可能形成一种特别的景观,其整体爆发出的力量完全可以改变言语的单调、软弱、乏味,陈词滥调被刷新,形成奇异的效果。比如阎连科的小说《坚硬如水》,文革时期大量的陈词滥调,作者以集中方式复活了它们,其取得的文学效果是出人意料的,没有丝毫无趣乏味之感,相反给人惊喜、耳目一新。《坚硬如水》很好地验证了“反讽”的张力效果,在一大堆革命的陈词滥调之下,有着作家对革命热情、疯狂、荒诞的某种冷峻思考,有着作家区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立场,小说将极致的、变异的审美体验带给读者,更将一个个质疑留给了读者。

四、陈词滥调的必然性。

法国现代思想家福柯曾经说过,《卡萨布兰卡》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片中充满了陈词滥调。这个观点可以延伸表达成:陈词滥调之所以是陈词滥调,因为它们是真理。它们代表了传统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而在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中,实际上,都不再包含有意义的有血有肉的文字,重要的是,里面包含着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五、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陈词滥调是一种变得平庸的思想。

一旦语言表达蔓延着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时,人们的思想必定已然陷入庸俗、腐朽的泥沼。当一个人的言语能力被陈词滥调所占有而退化时,当一个人脱口而出的全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言辞时,这已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惰性,而是更为严重的思想上的统治与禁锢。语言的变化究其社会原因主要在于“需要”的产生,而陈词滥调现象正在扼杀新的“需要”。一个盲从主流文化满嘴陈词滥调的人何以产生怀疑和想象,一个满足现实状况甚少新需要的社会何以产生蜕变和创新?正如方晓风所言:“所谓陈词滥调,意味着创造力的丧失,更是表露了一种懈怠。”

六、从接受理论的文本和读者的互动来看,陈词滥调是一种阅读建构行为。

陈词滥调的所在地既在叙述者的脑子里,也在读者的脑子里。前者反复使用,后者把它当成习惯照样加以接受。难以容忍的叙述者和读者的合谋偷懒。而这种惯性的挑选与接受背后蕴藏的却是包含判断、情感和道德的社会影响,正符合那句纲领性质的“无意识就是他人的话语”(拉康语)。语言是与心灵相吻合的,而陈词滥调的危险性正在于此,我们知道,阅读的价值在于使我们从形式固化的文本中获得一个变化着的因人而异的联想世界,而陈词滥调却是属于每个人身在其中的社会语言的一部分,它消磨人们的联想能力,把读者在抵达和离开叙述之前应该走过的长长的想象之路浓缩成了点对点。而如果没有了这种想象能力,我们又能深入了解些什么呢?

猜你喜欢

语言
诗之新,以语言创造为基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