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升级的碳金融支持研究综述
2016-05-09韩亚娟
韩亚娟
摘 要:气候变化反映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经济、政治问题。由二氧化碳衍生出一类新领域——碳金融,由此建立的碳金融市场,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竞争的热点。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大国,我们要抢占市场先机,构建以碳金融为主导的金融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从碳交易机制研究、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及碳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相应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国内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升级、碳金融、研究综述
一、碳交易机制研究
碳交易机制重点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在碳金融体系下的活动与影响,主要包括碳交易市场建设、碳交易品定价。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取得一定的减排成果,但我国在碳减排领域的管理措施以强制性手段为主,缺乏市场机制与各市场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管理手段单一,另外国内学者对碳交易机制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集中在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张茉楠(2009)分析国内碳交易市场现状提出建立中国碳交易制度,即建立碳交易市场风险监管体制、统一碳交易机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荆哲峰(2010)在分析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需注意的内容:试点建立碳交易期货市场、完善碳交易市场制度;加快项目开发研究并合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积极性。曲如晓、吴洁(2010)在对发达国家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构建碳市场的政策建议:开展碳市场试点交易、争夺碳市场的定价权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话语权。雷立钧、荆哲峰(2011)分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指出我国应当完善碳交易体系与碳交易市场制度建设,统一我国碳排放标准,加强对项目的开发研究。公衍照(2012)通过分析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目标,指出在国家总减排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减排任务的分解不能简单按行政区域确定,还应加强制定行业排放标准。陆敏等(2013)借助模型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分层推进中国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及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可选择跨省联合行动等。
碳交易品定价方面,Kanen(2006)认为油价上涨引起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电价上涨,最终碳价发生变化。William Blyth等(2008)指出市场规章制度、技术成本等都会对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影响。George Daskalakis等(2009)指出碳排放权价格具有变动性和随机性。王丽娜等(2010)认为中国应该在碳交易分级市场中建立多种形式的定价方式,除外,还需完善碳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式,形成多层次定价机制,以便取得碳交易产品的定价权。王双英等(2011)运用面板数据分析石油价格、碳交易量、碳交易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石油价格与碳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Liu(2013)认为极端天气出现导致煤炭等能源需求增加进而碳排放上升,最终碳价格上升。韩国文(2014)等研究结果表明碳价格增长对碳价值产生先正后负的影响,碳价值增加对碳价格的影响也是先正后负。Hammoudeh(2015)原油、煤炭、天然气对碳价格的影响并不相同。
二、 碳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发展路径的选择是发展碳金融的关键,碳金融发展路径研究主要针对国家或地区等宏观层面开展研究,由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恶化不断危及人类生存空间。
我国作为非附件1国家虽然不承担减排任务,但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依然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又要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这就决定了我国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碳金融发展道路。高建平(2008)提出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构建合理的碳减排交易平台、扩大宣传环保项目发展潜力的范围、拓展中介平台、促进政策分析及创立奖惩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涉足环保低碳领域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李卫东(2010)分析了制约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给出我国发展碳金融路径的七个方面的建议。尹惠斌(2011)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并与发达国家比较总结出我国发展碳金融的路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碳交易市场统一交易平台、提高融资比例、发展碳金融产品创新建设风险分散机制、发展碳金融中介机构。赵儒煜、张清正(2012)根据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魏芸(2013)结合区域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西部特色的碳金融路径:构建区域碳金融中心、西部特色碳汇体系及区域碳交易体系、创新低碳金融业务模式。
三、 碳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不但要保证GDP的稳步增长,还应该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从而达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势必要低碳产业和碳金融的大力发展。迄今为止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关于碳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论文有十余篇,主要集中在碳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上,多发现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促进作用。
蔡昉等(2008)认为粗放式发展经营模式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韩复龄(2009)指出碳金融发展的意义在于让市场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完善节能减排的投融资体制。兰宜生等(2010)研究指出我国的出口模式导致出口越多能源消耗越多排放的温室气体越多,建议通过能耗强度高低及排放量的多少实施有差别的产品出口政策,进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刘再起等(2010)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法,选取全球7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会有碳的排放,三次产业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同等条件下碳的排放量呈递减趋势,并认为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低碳模式的主要途径。杜莉、丁志国和李博(2012)收集整理了欧盟碳交易市场数据,以此证实了碳交易对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杜莉、李博(2012)研究表明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对贯彻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指出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构建以碳金融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杨大光、刘嘉夫(2012)利用中国十省份碳减排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碳金融对各省份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GDP碳减排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显著的,即碳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淼(2013)选取陕西省十一个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陕西省十一个市区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的碳排放量均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成正比;从各个影响系数来看,总体上发展第二产业会比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带来的碳排放量要大。也就是说,陕西省十一个市区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想要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陈柳钦(2013)指出靠金融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及碳金融的必要性,以此调整产业结构。梅晓红(2015)基于中国CDM碳交易数量位居前十省份样本数据的实证测算发现,区域碳交易规模大小对该区域产业结构起积极的正向影响。
四、 文献述评
第一,国内学者对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及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阶段,对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现状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关于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论证较少。另外,大多学者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的建议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
第二,我国人口较多,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差距较大,因此在短期内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不现实。考虑到现阶段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把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及在试验区建立碳交易市场作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有效手段。
第三,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碳交易品价格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分为评述研究进展与实证分析两类,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碳交易品定价的研究,油价、天然气价格、电价、极端天气、相关政策等都会影响碳交易品价格。我国碳金融发展起步较晚,碳交易体系还不够完善,碳交易品定价能力较弱,在国际上仍处于被动地位。
第四,我国碳金融发展具有基础薄弱、市场不成熟、规模有限等特点,虽然碳金融发展属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依然具有发展优势与发展的必要性。不少学者在总结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经验及制约我国碳金融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的选择给出建议,但缺乏实证分析,其可行性还有待验证。
第五,调整产业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需要碳金融的大力支持。我国学者在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相对于国外学者晚一些,成果还主要集中在近几年,主要研究碳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促进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Hammoudeh S,Lahiani A,Nguyen D & Souca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ergy cost pass-through to CO2 emission prices.Energy Economics,2015(49).
[2] 杜莉,丁志国,李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碳金融交易机制的助推—基于欧盟数据的实证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143-150.
[3] 梅晓红.中国碳金融市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panel data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