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传统意识中的清官思想

2016-05-09曾盈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清官传统思想

曾盈盈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迭始终没有走出一人掌权的恶性循环。在古代,自魏晋酒瓶官员制度形成以来,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官员越来越多,清官却凤毛麟角。关于清官这个特殊的历史概念,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理解清官的概念、起源,以及清官思想的几种模式,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直至今日,清官思想仍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 对传统意识中“清官”的理解

清官,既廉洁自律、秉公为政的官员,也是一种靠“官德”维系统治的人治机制,极为历代人民所推崇。古代诗人元好问有一首好词:“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1]可清晰得表达出清官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现在人们依旧对清官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朱镕基总理曾讲到:“我只希望在我卸任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满意了。”

对于清官的概念的理解,一是在司法领域里,自古以来,打官司总是要与钱联系在一起的,官府并非无偿为民申冤,但收取不当费用,以权谋私,以钱论事,则有悖于民意。如《蝴蝶梦》中,王家兄弟为父报仇,打死葛彪,后被卷入公诉,当事人就说:“这事少不得要吃官司,只是咱家没有钱”,如若卷入官司的正义一方能遇到一位秉公执法,不畏强暴的官员,便很容易被视为清官。二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心里,清官是一种信仰,所谓“律意虽远,人情可推”。清官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在人情与国法中寻找到一个契合点,讲人情,并且道德高尚,可以申明教化。三是在官场中,忠君爱国,不贪污,更不会去钻国法的空子。四是在家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对这些历史社会因素所塑造的清官,我们总结出一些一些特点:爱民、忠君、孝亲。

清官思想这种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批判而非弃扬的对象,作为一种历史观念,清官思想是众多社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中国社会是有着非常大的存在价值的,加深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清官思想的了解,极其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政治,从而有助于人们对当代政治的了解和构建法制社会,因为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法治社会的构建毕竟如何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2]

二、清官思想的渊源

(一)民众对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信仰是清官思想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说:“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3]马克思韦伯继续发挥到:合法性是内化在属民观念中对政治体系的信仰与忠诚,只有存在相对固化的积累式忠诚才会产生合法性,进一步分析了社会自愿认同、支持与服从的内在机制。没有任何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从韦伯的角度看,合法性不过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是统治者对政治权力进行论证和渲染的结果,“他们成功地向人民灌输了他们执掌的权力为合法的想法。”[4]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的整个国家权力的运行都是围绕统治人民、服务君主利益而展开的,这也是所谓的合法性,因为权力是一切社会事件的裁定者。因而这种权力的私有性和至上性必然导致权力腐败,它给那些处于不同层次的官僚提供了滥用权力、以公谋私和侵犯民众利益的条件。当民众希望有一种凌驾于这种极具侵害性权利的权利为自己做主,掌握权利的人还随时可为自己调解矛盾,解决问题。于是,清官情结就此产生了。

(二)封建社会人治特点是清官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

清官思想和我国传统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礼俗社会,有一种文化模式在社会权利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那就是以礼代法。礼制渗透到法制中,以人治为主。是否执行法律,在于掌权者的意志,而不在于法的本身。我们常常看到的口含天宪和以经断狱就是例子。但是这样的模式往往会招致法外特权的猖獗,从而给老百姓带来灾难,发生许许多多冤假错案,包藏祸心。清官们常以封建法制为依据,反而对枉法者法外施威,所以由清官来扶持并且声张正义似乎是民众的唯一希望。因此,在法制无法彻底实行的人治特权存在的封建时代,“清官”便成了普通人心目中的“礼”和“法”的守护神,是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和崇拜对象。

(三)宣扬“清官”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封建统治者必须使被统治者具有起码的生存条件从而来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5]统治者们知道,他们必须要使得这种水载舟而舟不不覆的平衡关系一直保持下去才行,权利统治者总会考虑什么是“君安其位,民安其政”的平衡关系。所以清官的存在正是封建秩序的 国家所需要的。所以,宽柔并济才能达到所谓的。 “宽”就是 实行某些政策和措施来缓和矛盾,这也正是统治者宣扬清官,褒赞清官的原因,因为清官的出现恰恰是起到了这一作用。我国古代政治虽实质上信奉法家的理论,但传统思想中素有“儒表法里”的传统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下,表面上仍要推崇清廉,从而形成一种“制度无弊”的错觉。这也为清官意识历代不绝提供了土壤。

三、浅谈官思想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常常以史为镜,人民对某种历史现象的钟情其实就说明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方面与历史有相似之处。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种无限政府,缺乏个人选择。到了在社会转型的市场经济时期,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贪官在金钱和权利自由运作的前提下应运而生。而当前的状况是法律并没有坚不可摧的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借着“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情绪出现等而导致司法不公正,有法不依的现象还大量的存在。所以传统的清官情节仍是人们所期盼来解决当前的社会种种矛盾强烈的崇拜干和认同感仍然影响甚大。

有很多人也认为在如果还有人仍呼唤清官,那就是呼唤与民主法治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封建意识和草民意识,会阻碍民主化的进程。然而这是一种基于人性恶的悲观假设。从本质上来讲,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不能寄希望于为民请命的“清官”,廉政建设也并不能寄希望于官员的道德自律,而是应该建立能够对公民权利进行严格制约并能够维护和救济公民权利的完善法治,同时也能规范官员的行为,使得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腐败的机会成本和难度都将提高,从而减少腐败现象。从其历史渊源上来看,中国的清官多数体现在并不能反映制度本身优劣的个人魅力和道德的层面上,所以,单纯的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现代社会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的支点。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清官思想在古代社会有其出现和存在的必然性,现代社会依然受其影响,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用户的存在的。(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11.[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265.

[2] 孟轲.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88-210 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176 页[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010.04

猜你喜欢

清官传统思想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