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发展

2016-05-09何娇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异化

何娇

摘 要:对异化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成果,是他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钥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科学揭示,借助异化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批判,从人的实践出发对异化的内涵、根源、扬弃等方面做了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异化;分工;扬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人的实践、人的历史存在出发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异化观。本文主要以这一异化观为指导,从异化的内涵、产生的根源、及其扬弃等方面揭示异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发展。

一、 异化的内涵

异化即差别和对立。从哲学层面来讲,“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实践活动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个外在的、异己的存在反过来对主体自身进行奴役,表现在政治、经济、宗教等的异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异化“这个范畴是反思的规定,它可以被理解为对立、差别、非同一”。[1]一方面他们把异化理解为关系,一种“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中来描绘现实的个人”[2]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现实经验中现实个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这里的经验现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而是差别和对立。异化的劳动转变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是人的历史形态和现实生活状态,不仅劳动被异化了,生活也被异化了。

二、异化的缘起

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指出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因此对异化产生根源的探讨应该回到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在历史进程中被具体化为生产与交往,而生产与交往又与分工紧密联系,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从分工入手来探讨异化的根源的。

(一) 分工的内涵和发展

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被划分为自然分工、自发与自觉分工。

自然分工由自然因素造成,包括在共同体内部,由于性别、体力等因素引起的纯粹生理基础上的差别和不同共同体之间,由于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分化。这种分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意味着劳动本身的分化。自然分工也是在社会性活动中产生的只是还未形成劳动本身的分化,但它为不同性别和区域的人们划分出了活动范围,这是自发性分工产生的起点。

自发分工是因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人口的增长发展起来的。其具体表现在各部门内部生产划分越来越细和三次社会大分工上。在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基础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断分化,交往不断加强,阶级、私有制和国家随之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私有制同异化紧密相连,所以自发分工就意味着劳动的异化。要消灭这种异化就只有过渡到分工的最高阶段即自觉分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分工和自发分工其主体都是被动的,只有在自觉分工阶段,人才能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消除劳动的异化,要达到这一阶段只有在消灭剥削,消除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二) 分工促使异化的产生

分工是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具体在《德意志意识相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首先,分工造成异己的联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力是分散的彼此对立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正是由于他们作为个人是分散的,由于分工使他们有了一种必然的联合,而这种联合又由于他们的分散而成为一种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联系。”[3]因此,生产的发展导致分工,而分工又使人们彼此分散、对立的生产联系了起来,但这种联系并不是自愿的,它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迫于提高资本主义劳动生产效率的一种被迫的联系。此时分工把人们联系的越紧密其生产效率就相应的不断提高,但人们就越来越被变成为一种失去自我的劳动机器。所以这种异己的联系就是异化。

其次,分工使人们的生活异化。生活本应由人这一主体自己掌控,想做什么,在什么范围内活动这本应由人自身掌握其主动性,但是分工使这种主动性被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4]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活资料对人们形成一种牵制,人们的劳动力和生命力不断被资本所榨取。人们在分工的范围内失去了自由,这就促使人们生活的异化。

总之,分工是产生异化的重要根源,但我们不可忽视分工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所以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同时马克思指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因此,要消灭异化就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三、 异化的扬弃

在马克思看来,在异化之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是畸形的。因此,要实现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要研究对异化的扬弃。

(一) 扬弃的前提

异化的扬弃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而共产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实现是在肯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异化扬弃的前提即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异化成为不堪忍受的力量,成为革命的对象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大多数变成了“没有财产”的人,这为异化的扬弃提供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交往的发展。交往的扩大和发展使不同地区、民族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使共产主义突破地区和民族的限制,进而使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扬弃。

(二) 扬弃的途径

1、消灭劳动。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消灭劳动。”[5]他们强调的劳动是指人们用于谋生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只是人们用于谋生的手段。这种劳动中包含着,劳动对劳动主体和对象的异化和奴役;工人的生存表现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而他们的现实活动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他们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因此要消灭的劳动不是人类一般的劳动,而是奴役人们的谋生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们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此时劳动不再是奴役人们的工具,而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手段。

2、消灭分工。分工是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因此要实现异化的扬弃就得消灭分工。此处的分工不是一般的作为人类技术形式存在的分工,而是指在私有制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分工。用自觉的分工代替自发的分工,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受到分工的限制。

3、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的私有制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之下的私有制。私有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劳动和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消灭劳动和分工也就蕴含着消灭私有制。只有推翻一切就有的生产和交往的基础,在共产主义之下创造新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劳动者真正占有他们所生产出来的全部劳动产品的总和,为个人的自主活动创造条件。

总之,要实现异化的扬弃,就要消灭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分工、私有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共产主义的实现。同时还要突破地域共产主义的界限,扩大交往,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突破地域、民族的限制,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8页.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异化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