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嫩不惧寒
2016-05-09
嫩柳轻摇,飞絮竞逐。行走在旖旎的春天,虽然刚经历寒冬的洗礼,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大自然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我喜欢春天,不仅因为她有鸟语花香、春光融融的美景,更是因为她是希望和活力的象征。春天中的万物都只有经历严寒后才能复苏,她所蕴含的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力前行。
半树青葱,半树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俊采星驰。古往今来,年少而有为者比比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六岁属文,二十岁作《滕王阁序》,名扬四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名句。苏轼,生十年,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也一样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激情,有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骨,我们当然要勤字当头,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惧艰险,努力前行!
半米阳光,半米香。
人生如四季,我们正处在最美的春天。年少的我们,自信却不自负,张扬却不张狂。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自己的蓝天。放眼今朝,“90后”的创业青年奋发有为。最近,一款能帮你淘到时下潮流礼物的APP应用“礼物说”在网上火了起来,短短四个月,用户就达到200万。而成功开发这款软件的人,竟是年仅21岁的温成辉。他也曾因资金问题面临困境,但他笃定地说:“你不放手,失败才会撒手。”有志不在年高,追梦的路,迷雾茫茫,但我们依然要信心满满地走向前方。所有的磕磕绊绊都只是暂时的考验,对梦想“不放手”的温成辉成功后笑得清清爽爽。在路上的我们,对追求不言弃,也定能赢得痛痛快快。让我们的春天绚丽多彩,繁花似锦。
半院桃李,半院花。
身在考场的我们,正在用笔在试卷上谱写着最动听的音符。我们从升入初中时开始编织自己的梦想,在父母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中踏上追梦之旅。我们知道,有梦在,这个春天必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这个春天里,校园里的半院桃树和李树和我们一起共逐高中梦,一路欢歌,一路精彩。桃李用满树鲜花换一个春天的倩影,我们会用努力换一个无怨无悔的结局。
碧草如酥处,繁华锦上时。左岸梦想,右岸幸福,将青春的道路,点缀得满径花香。而我将在这漫漫长途中,收获自己的风景。春嫩不惧寒,于蝶舞蹁跹处,我自铿锵!
示例解析:作文示例一是2015年重庆市中考B卷满分佳作,其得分关键点在于结构严谨而张弛有度,颇具新意。具体表现在:一是自拟了两个小标题,简明醒目,场景切换自如;二是边叙边抒情,自然而然地发出感慨:“让我们与老师一起追求知识和真理,携手走进青春!”“让我们与同学一起为荣誉和胜利拼搏,携手走进青春!”三是引用名言,巧设题记,暗合文旨,意味深长,富有文采,获得满分是当之无愧的。
作文示例二的得分关键点在于独特的结构安排。作者将“半树青葱,半树春”“半米阳光,半米香”“半院桃李,半院花”巧妙穿插于段落间,把文章主体部分自然划分为三个层次,先由古代少年才俊写到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再由“90后”软件开发者写到信心满满的“我们”;最后结合“我们”身临考场的实际抒写“不惧寒”的心声。谋篇布局别具一格,新意盎然,立意高远。加上语言优美,出彩求新,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总之,写好考场作文,既要掌握一定的章法,懂得布局的规范,又不能因循守旧,而要敢于打破作文的固有模式,自由、灵活地安排文章的结构。这样才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脱颖而出,取得令人满意的佳绩。
【技法总结】
考场作文的结构讲究明朗清晰、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含混不清,在此基础上再注意别致新颖。下列方法,可用来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
一是一线贯串。面对着复杂的事件、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串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乙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二是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主题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三是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作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四是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五是三水并流。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江并流法”。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叉相会。(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六是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七是一波三折。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或用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用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八是首尾出彩。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一个“豹尾”。
【误区警示】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中断,笔力分散。
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会被阅卷老师打入四类文、五类文之中去。
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前面没有铺垫。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仅不美,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或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