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渲染 委婉含蓄
2016-05-09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一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因色衰失宠而生的怨思。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无人见泪痕”五字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做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作者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围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申;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
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读与思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 少四邻。
怪禽 啼旷野,落日 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 不过秦?譾?訛。
萧条桑柘外,烟火 渐相亲。
【注释】
寒水:此指清冷的流水。
山家:山野人家。
怪禽:此指鸱鸮一类的鸟。
恐:此处为使动用法,使……惊恐。
边烽:边境上报告战事的烽火。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烟火:指炊烟,泛指人烟。
【诗文大意】
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我)感到惊恐。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仙,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解析】
这首诗是贾岛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此诗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图。
接下来的颔联紧接着上联的气氛写起。“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诗歌本色。
这首诗以作者游走山村的时间为主线,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村。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
由于贾岛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这樣,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读后思考】
1.请你说说这首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
2.这首诗颈联中的“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