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倾覆”释义

2016-05-09刘忠华赵诗嫚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颠覆荀子

□刘忠华 赵诗嫚



《荀子》“倾覆”释义

□刘忠华 赵诗嫚

摘 要:《荀子》一书中,“倾覆”是多义复合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表示不同的意义。用于表示国家的垮台灭亡或政权的丢失,是“颠覆”义;用于表示人的行为时,根据对象的不同,区别为两个意义:用于君主,是“偏斜反覆”的意思;用于国君以外的人,是“倾轧陷害”的意思。《辞源》把“倾覆”当作单义复合词,释为“颠覆,破坏”,不足以概括文献中“倾覆”的表义实际。

关键词:《荀子》 倾覆 颠覆 倾轧陷害 偏斜反覆

《辞源》对“倾覆”的释义是“颠覆,破坏。”书证有二,一是《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二是《荀子·不苟》:“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妬嫉怨诽以倾覆人。”[1]第二条书证不妥,因为把此句中“倾覆”释为“颠覆,破坏”,与文义不合。又《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郭锡良《古代汉语》注:“倾覆:颠覆。”[2]文义不通。

“倾覆”是一个多义复合词,《辞源》只列出其一个义项,释义不全。前面所举《不苟》和《天论》两处“倾覆”,都不能解释为“颠覆”或者“颠覆,破坏”,前者应是“倾轧陷害”义,后者应是“偏斜反覆”义。

《荀子》全书使用“倾覆”15次,归纳为3个义项:①“颠覆”,针对国家或政权;②“偏斜反覆”(针对国君的行为);③“倾轧陷害”(针对国君以外臣子或小人的行为)。

一、“倾覆”针对国家或政权,表示“颠覆”义

(1)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王制·第九》)

(2)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富国·第十》)

(3)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欢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强国·第十六》)

以上3个例句中,“倾覆”与“灭亡”连用,都针对国家的存亡,表示“颠覆”(即“垮台”)义。张觉《荀子译注》将“倾覆”对译为“垮台”[3],甚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言“颠覆”,与现代汉语“用某种手段发动政变或武装叛乱,推翻现政权”的意思不同。

二、“倾覆”针对国君的行为,表示“偏斜,反覆”

(4)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君道·第十二》)

句中“倾覆”与“权谋”和“曲私”对应,用来说明君主的做法和行为,“倾覆”一词针对君主有违公平、行为失衡的情况,是“偏斜反覆”的意思。

(5)立身则憍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王制·第九》)

句中“立身则憍暴,事行则倾覆”说明君主立身和行事方式,其中“倾覆”指“偏斜反覆”。

(6)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强国·第十六》)

句中“倾覆”与“权谋”(指使用权术谋略)和“幽险”(指幽暗狠毒)并列,揭示出人君的行为和品性,其中“倾覆”是“偏斜反覆”,而不是“颠覆”。

(7)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天论·第十七》)

“倾覆”义与例(6)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为“颠覆”不妥。

例(4)~例(7)中的“倾覆”都用于说明君主的行为。在古代社会,尊卑观念极强,对君主和小人的品评标准不同,君主的行为与小人的行为有严格的区别。同样是“倾覆”,用于君主,应是“偏斜反覆”,用于臣子或小人,就是“倾轧破坏”或者“倾轧陷害”。张觉《荀子译注》将例(5)中的“倾覆”对译为“搞倾轧破坏”,将例(6)、例(7)中的“倾覆”对译为“坑人害人”,忽视了君主与小人的区别,与君主的身份及其行为表现不符。

三、“倾覆”针对国君以下臣子或小人的行为,表示“倾轧陷害”或“倾轧破坏”

(8)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第三》)

句中“倾覆”针对“小人”的行为,表示“倾轧陷害”。

(9)不然而已矣,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富国·第十》)

句中“掎挈伺诈,权谋倾覆”是“抓住对方的弱点伺机欺诈、玩弄权术阴谋进行倾轧陷害”的意思,其中“倾覆”表示“倾轧陷害”或“倾轧破坏”。

(10)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跷,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议兵·第十五》)

田单、庄跷、卫鞅、缪虮这些用兵之人“掎契司诈,权谋倾覆”的行为,是抓住对方的弱点伺机欺诈、玩弄权术阴谋进行倾轧陷害(破坏)的行为。句中“倾覆”表示“倾轧破坏”。《荀子译注》将“倾覆”对译为“进行颠覆”亦通,这里“颠覆”的实质在于“倾轧破坏”而不是前文所言的“垮台”。

(11)大国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旧法,而好诈故,若是,则夫朝廷群臣亦从而成俗于不隆礼义而好倾覆也。(《王霸·第十一》)

句中“倾覆”用于说明“朝廷群臣”的行为,是“倾轧陷害”义。

(12)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案自进矣。(《王制·第九》)

“权谋倾覆之人”指玩弄权术阴谋、搞倾轧陷害(破坏)的小人,《荀子译注》对译为“玩弄权术阴谋、专搞倾轧陷害的小人”,可见句中“倾覆”是“倾轧陷害(破坏)”的意思。

(13)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王霸·第十一》)

句中“倾覆”是“倾轧陷害(破坏)”的意思。

(14)三邪者在匈中,而又好以权谋倾覆之人断事其外,若是,则权轻名辱,社稷必危,是伤国者也。(《王霸·第十一》)

句中“倾覆”是“倾轧陷害(破坏)”的意思。

“权谋倾覆之人”在例(12)~例(14)中同现,其中“倾覆”的意思也是一致的。

(15)乱世则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使愚诏知,使不肖临贤,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綦劳苦。(《王霸·十一》)

句中“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是君王在乱世所采用的对待百姓的方式方法,即用污秽卑鄙、强取豪夺的行为给人作先导,用玩弄权术阴谋、搞倾轧陷害的办法给人作示范。君王不必自身做“先导”和“示范”,“权谋倾覆”这一行为的主体自然也不是君主,所以,句中“倾覆”应该是“倾轧陷害”的意思。《荀子译注》将“权谋倾覆”译作“玩弄权术阴谋、搞倾轧陷害”是准确的。

《荀子》一书使用“倾覆”的例子表明,“倾覆”是一个多义复合词,该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表示不同的意义。《辞源》把“倾覆”当作单义复合词,释为“颠覆,破坏”,不足以概括文献中“倾覆”的表义实际。在“颠覆”义上,“倾覆”用于表示国家的垮台灭亡或政权的丢失。用“倾覆”表示人的行为时,根据对象的不同,区别为两个义项:用于君主,是“偏斜反覆”的意思;用于国君以外的人,是“倾轧陷害”的意思。

参考文献:

[1]辞源(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7.

[2]郭锡良.古代汉语(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655.

[3]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刘忠华 赵诗嫚 陕西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723001)

猜你喜欢

颠覆荀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从九届夏季奥运,看媒体报道模式第三次被“颠覆”
强大的女性&羸弱的男性:《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中的性别颠覆研究
奇观电影对影像本体论的颠覆与重构
电视辩论数次“颠覆”美国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