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家训
2016-05-09
【主题阐释】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书家训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家训”“家诫”“家书”“家范”等内容丰富多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很多思想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名人名言】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和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使用。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同样应该避免。
——[英国]洛 克
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德国]贝多芬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法国]卢 梭
尽管孩子们说不出,他们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态度。与其用嘴向他们灌输正义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体力行来示范,可以说这才是最高明的方法。
——[日本]池田大作
【故事素材】
颜之推:读书做人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堪称是中华民族的“家训之祖”,内容质朴明快,说理深刻,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颜之推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把圣贤之书的主旨归纳为“诚孝、慎言、检迹”六字;认为读书问学的目的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他认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读书学习,“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马援: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王莽时,曾任新成大尹,后随光武帝,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曾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一生战功赫赫。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推崇。马援能文,著有《诫兄子严敦书》,为世人传诵。
在平日里,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子侄一辈同样也不例外,不论是谁,若犯了错误,从不姑息。马援的哥哥有儿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评论别人短长,而且还和市井上的侠客有来往。马援在交趾前线,写家书训诫他们:“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司马光:俭素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所著《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意在教育儿子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朱熹:尊老爱幼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孟之后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熹身为一代大儒,自然对这套礼节知之甚详,在信中他对孩子谆谆告诫,要他们懂得尊老爱幼,将这一传统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他写道:“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林则徐: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平日对林则徐要求非常严格,在言行举止方面非常注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非常节俭,节衣缩食,但是当亲戚朋友或是邻居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他每次都倾囊相助,毫不犹豫。林宾日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林则徐离京出任杭州、嘉兴、湖州的“道员”,即这三地的行政长官。杭州美景如画,美女如云,让人流连忘返。假如是个平庸之辈,在这人间天堂做官,岂不是乐不思蜀!但是林则徐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极为厌恶,努力保持自身的洁净,出淤泥而不染。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事上接下而外,即为送往迎来,一切公牍管札,转待灯下理之,而精力固已惫矣。”在给友人的一首答诗中,林则徐写道:“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他认为私欲是官场的病根。所以,后来林则徐在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副自己写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蕴涵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价值。
梁启超:拿趣味做根底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从“开民智”“养新民”的愿望出发,认为教育是治疗中国弊病的良药。有人问他信仰什么主义时,他回答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又有人问他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
“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使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了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远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深深地熏陶了他的子女们,使得梁家九子弟个个成为影响时代的峥嵘才俊,并始终对生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老舍:让孩子自主选择
老舍先生一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还留下了四条言简意赅、引人深思的《教子章程》:
一、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一百分。
二、不必非上大学不可。
三、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
四、应有一个健壮的体魄。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作《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
“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鞋匠,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是一种和传统教育截然相反的教育观念。在他看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作家并不比做木匠更高贵,只要孩子自己愿意,今后的人生道路完全由他们自己选择。
老舍先生主张要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保护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满足孩子的各种正当爱好,对他们尽量不要有太多的干预。
李苦禅:人格教育
李苦禅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人民的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雄浑厚朴、意境阔达、极为大气,他和国画大师潘天寿并列为当代两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的画作体现了他的人品。他认为,画如其人,想要画好画,先要做好人,树立好的人格,因此他不仅要求自己人品端正,而且对他的儿子也非常注重人格的教育。
李苦禅的儿子叫李燕,经过李苦禅的悉心教育和指点,李燕在画坛上很快成为后起之秀,脱颖而出,他的画作造诣也极深。李燕的成长历程蕴含着父亲李苦禅的心血。李苦禅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的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嫉恨贤达,诬杀忠良,害死岳飞,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又说:“如果作者人格鄙劣,是无人格,实在与艺术没有缘分,枉言真美善!”
陈景润: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见解。他认为,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
陈景润也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人,对于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将来孩子能够子承父业,继续研究数学,突破他的成就,以至于孩子尚没有出生的时候,他就和妻子由昆商量,假如生下来是儿子,就让他专攻数学。
可是事情没有按照他想象的轨迹发展,一心想让儿子研究数学的陈景润发现自己的儿子对正负数、奇偶数根本提不起兴趣,而且明显有一种“回避数学”的姿态。陈景润有些失望,不过他没有强迫儿子学数学,而是尊重他的兴趣。
陈由伟对吹小号兴致颇浓。当一所培训学校挑选十来岁的小由伟练习吹小号时,陈景润表态说:“只要欢欢(陈由伟小名)乐意,我没意见。”小由伟如愿以偿,来到了他曾经无比向往的小号队。凭借着对吹小号的兴趣和天赋,再加上勤奋努力,很快地,小由伟在学校也小有名气了。陈景润看到儿子如此热衷于吹小号,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并很快达成了一致:儿子不一定非要子承父业、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儿子有自己的兴趣,快乐学习,能够开创属于自己的大好前程。
【片段示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书家训如雨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温公家范》到《袁氏世范》,从《诫子书》到《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这些家书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平日里对林则徐要求非常严格,在言行举止方面非常注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林宾日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父亲经常说,花自己劳动挣的钱踏实,花不干不净的钱可耻。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他在给友人的诗中,写道:“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他认为私欲是官场的病根。后来林则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副自写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蕴含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