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的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模式探析
2016-05-07田博远杨继飞
田博远++杨继飞
【摘 要】 在分析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两阶段应用模式。在风险评估阶段,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风险进行评估以建立事故灾难风险数据库;在风险应对阶段,构建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方法,以评估事故灾难预防应急系统的完善程度,并提出优化建议。最后提出了开展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风险导向; 事故灾难; DPSIR模型; 预防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98-02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公共危机事件挑战的过程①。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2003年肆虐全球的非典疫情、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的汶川地震、2009年H1N1甲型流感、2015年天津“8·12”特大爆炸事故等。
面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各国政府机关及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如地震预防绩效审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审计署,1997),禽流感、极端海洋污染和危险化学品导致交通事故的应急预防系统功能评估(爱沙尼亚国家审计署,2007),城市灾难预防审计(洛杉矶城市控制办公室,2008)[1]。相比而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审计还处于仅针对公共危机发生后的援助款物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阶段。如何借鉴他国经验,转变审计理念,由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尽快开展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对于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模式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体现于“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模型,该模型是制定审计计划和实施有效审计的重要工具,这一模型要求审计人员将财务报表看做被审计单位战略实施结果的一部分,以客户经营风险评估为导向,从源头上更加准确地评估与财务报表相联系的重大错报风险,据以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以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效果[2]。
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下,事故灾难预防审计采用风险导向模式是必然选择。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观点,认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预防功能是指国家审计凭借其威慑作用及各方面的优势,能够预防和预警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增强国家治理系统的“免疫力”;揭示功能是指国家审计通过监督检查各项治理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能够反映发生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污染环境等真实情况和揭示存在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管理漏洞等问题,促进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抵御功能是指国家审计通过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能够抑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病害”,提高国家治理绩效[3]。
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属于事前审计,能够识别和评估对经济社会造成损害的各类事故灾难风险,较好地发挥预防功能;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在对事故灾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事故灾难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开展审计,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在预防和应急准备方面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制度缺陷问题,较好地发挥揭示功能;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在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整改建议,以促进改革体制、完善制度、防范风险,较好地发挥抵御功能。
三、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模式应用
(一)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阶段要求开展对事故灾难风险的系统评估,优先考虑全局性风险和高风险领域,以此确定审计项目重点和先后顺序。按照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评估是根据风险辨识结果,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由此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依据“事故灾难风险=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产生的后果”计算风险评价分值,根据建立起来的风险评价标准确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定量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通过事故灾难风险的系统评估,可以形成事故灾难风险审计数据库,为有计划开展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提供基础数据。美国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出台了《国家应急规划情景》文件,强调对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等灾难的应急准备,充分反映出对灾难风险事前准备工作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并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容易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源、危险区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和定期检查监控。因此,审计机关可以和国家其他公共部门共建事故灾难风险数据共享平台,合力应对事故灾难的威胁[4]。
(二)风险应对
在风险应对阶段,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旨在依据灾害风险数据,开展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预防审计,评价被审计单位预防和应急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缺陷,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引入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使用的DPSIR概念模型,以某流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为例,解析事故灾难预防审计过程。DPSIR概念模型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3年提出,包含驱动力(Driving)、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五个因子,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引起生态环境的“状态”改变,进而“影响”人类活动,促成一系列“响应”措施产生的完整因果链[5]。
1.驱动力审计
驱动力审计旨在评价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该流域内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衡量人类活动的指标可以采用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可以采用人均GDP及年度增长率、工业化水平指数、流域开发值占GDP的比例。
2.压力审计
压力审计旨在评价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流域水资源需求的压力和对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的发展,生产、生活用水来源是对流域水资源提出的巨大挑战,这一因素衡量指标可以采用万元GDP水耗、家庭用水量。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也会使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产、生活排放物使空气、土壤和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一因素衡量指标可以采用万元GDP废水排放量、生活区单位面积生活废水排放量。
3.状态审计
状态审计旨在评价流域生态环境在上述压力下的现实情况,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系统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水的能力和水资源的承载力。衡量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水能力可以采用指标超III类百分比,衡量水资源的承载力可以采用污染物净化能力指标。
4.影响审计
影响审计旨在评价流域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水质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衡量对水质的影响可以用水环境污染损失占当年GDP的比例指标,衡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水土流失率、生活用水缺水率指标。
5.响应审计
响应审计旨在评价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社会响应和生态恢复两个方面。社会响应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在经济、政治、法律和技术层面采取的措施,可以采用环境投入占GDP比例指标来衡量。生态恢复包括为恢复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可以采用污水集中处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指标来衡量。
四、开展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认识
各级审计机关和人员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对维护、完善和促进国家治理有重要意义,从而充分体会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6]。
(二)确立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法律地位
目前,公共危机管理审计在相关的法律规范中有所涉及,《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审计机关“对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单独法律法规,也没有制定专门的审计准则。鉴于预防审计的重要性,为使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亟须在法规层面上确立其地位,在准则层面明确其程序和方法。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事故灾难风险的多样性决定了审计人员仅仅掌握财会知识是远远不能胜任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需要广泛涉猎建筑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知识,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尽最大可能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
(四)完善审计工作的基础数据
建立信息资源库,将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等分类储存和管理;审计机关可以和国家其他公共部门共建事故灾难风险数据共享平台,做到信息系统的社会联动。
【参考文献】
[1] 山东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审计问题研究[R]//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报告(2010—2011),2012:100-101.
[2] 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100.
[3]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4.
[4] 高静美.灾害风险预防性审计的构架设计与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139-147.
[5] 李玉照,刘永,颜小品.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971-982.
[6] 毕秀玲,牟韶红,陈娜.国外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实践及借鉴[J].审计研究,2012(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