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2016-05-07刘久娥
刘久娥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因此素材的选择极为重要。但总是在老套、雷同的素材中跳不出,只会让作文暗淡无光。所以在素材选择上需要“不一般”的眼光,需要学会选择小众素材。然而,在小众素材的运用上,考生经常有一种“身边到处有,写来无处寻”的感觉,因而下面结合人物素材和课本素材,谈谈如何在小众素材上致胜。
一、人物素材
议论文素材以人物素材为主,原因自不必多说。但最大的通病是滥用成灾,曾有戏言“每次考试,苏轼年年被贬谪,司马迁年年受宫刑”,这其中的意味不难领悟。所以考生在选择时要把眼光放在“熟悉的陌生人”或“陌生的熟悉事”上,这样才能避免雷同,以出奇制胜。
【巧选大师素材·范例语段】
辛丰年先生晚年坚持独立持家,每天锻炼、买菜,一如常人。扬之水说这位名门之后、大作家,穿的“好像一个复员军人”。但谁也不能否认辛丰年的价值,这才是文人中的晏子、真贵族。有些作家总是说中国人不读书,恐怕只是中国读书人不爱那些自命大师、专家,在文化之路上扬鞭打马的主流文人们。那么多人爱辛丰年呢!晏子虽矮,灵魂却比车夫们高大得多。
这几年,有人写最后的文化贵族,有人主办怀念大师的展览。人们呼唤辛丰年、晏子,只是因为文坛中遍布车夫,难寻辛丰年、晏子了。其实晏子不过是不张扬一点,有涵养一点,而我们的作家却做不到,宁肯驾车奔向金钱与名声,把读者甩得远远的。
扬之水问辛丰年,为什么身在城市却如此安详?辛丰年答:心远地自偏。文化之路上,怕万马奔腾,只要你愿意,还是可以如蔡明亮的电影《行者》,一步一步,走出深沉与宁静。在上海滩飞驰的车流中,华东师大的陈子善老师还是能紧抱爱书,志虑深沉,心无旁骛,走出晏子般的贵族气质。而那些车夫,纵使隐入山林,也无非是寻找终南捷径,跑到山上扬鞭策马了。
【语段评点】
文段中选用辛丰年、陈子善等人的素材,单单这些人名就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些人对考生而言,属于陌生人,但是他们的事迹又是我们熟悉的。比如引用“心远地自偏”,大多考生会俗套地想到陶渊明,但是从辛丰年口中说出这句话,自然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如张幼仪、杨绛、胡适、梁漱溟、顾准、王洛宾、龙应台等,都值得读一读,用一用。
【范例语段】
近来突然想到两个大名人:东坡居士和歌德老人。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岭南,有一天出去散步,听到隔墙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几个少女在荡秋千,这位大师被深深吸引住了,踮起脚跟偷窥,激起了一阵阵的冲动,回来后写下那首著名的《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秋千墙外道。”“多情总被无情恼。”这妙不可言的诗句,早已嵌入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灵魂之中。不过对这些诗句,历来解读颇多谬误,有的虽知其意而不肯直说,吞吞吐吐,闪烁其词。其实,只要不过分顽冥,这些诗句是不难理解的,他与她之间客观上已隔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墙”。既然如此,可不能去伤害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哦——那年,这位老同志还不满60岁。
真是无独有偶。700年后,世界上最有智慧、最成熟、最彻悟的哲人之一歌德,也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情感与理智的搏斗。一场大病后,他突然奇迹般地恢复了久违的青春,这位74岁的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疯狂地爱上了常陪他散步的东家之女、19岁的妙龄少女翁尔丽克。在与医生密谈以后,他向年长的大公爵吐露衷肠,托他去求婚,但遭到女孩母亲很有礼貌的拒绝。
……
苏老和歌老之所以可贵,在于他们能“发乎情而止于礼”,他们有“墙”的意思,懂得“违天不详”的道理,他们的智慧、理性以及社会责任感,实在可爱可敬。须知,并不是只要“真”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还有“善”与“美”呢!至于如果不是出于真情,而是虚情假意地说什么“爱”、“理解”、“牺牲”、“震撼人心”呀,那就不仅是把肉麻当有趣,简直可以说是让人恶心了。
(黄玉峰《苏东坡“墙”的意识和老歌德的爱情诗篇》)
【语段评点】
苏轼属于学生们的“熟人”,常常被考生拿来做例证,绝大多数只会用其“被贬黄州,人生失意,坦然自适”的例子,而忽略了苏轼一生中其他有趣有理又新鲜的素材。上面所选文段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旧人能出新,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罢了。所以,建议同学们读苏轼、李白、司马迁他们的传记或相关文章,千万要避开大家熟知的事,而抓住鲜为人知、别有趣味的轶事,思考适用的话题,定会在作文中大放异彩。
二、课本素材
语文教材(包括读本)有着完整的体系,覆盖面广,资源丰富。但同学们往往“身在宝山不自知”,觉得这样的素材还会有运用空间吗?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教材,深入课文,才会在熟视无睹后织出“锦缎”,更能锤炼思维、锻造思想。
【多角度挖掘文本多元价值·范例语段】
1.问
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截了双腿,在痛苦与挣扎交织的噩梦中,他一遍遍叩问着自己:“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我干嘛写作?”“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这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样维系自己的幸运?……”在一次次披肝沥胆的灵魂拷问中,史铁生的双眸逐渐明晰,他的精神逐渐澄明。
2.唤醒自己
人生苦难不期而至,这突如其来的磨难,总会将人推进无尽的黑暗,迷茫和苦闷让原本激情的心逐渐冰冷。而地坛在最恰当的时候接纳了满心颓丧的史铁生,它的安静与祥和熨帖了他燥热狂乱的心。那苍黑的古柏、那坦然的落叶、那高歌的雨燕,让他嗅到了生命微苦的气息,生命的元气在心中开始逐渐汇聚,他听到了心灵深处坚冰破裂的声响。唤醒自己,有时只需一颗古柏、一片落叶、一生鸟啼。
3.美的力量
美有一种刺破坚冰直触灵魂深处的力量。
常常想起史铁生。荒芜却不破败的园子点燃了他的生命:石门中绚丽的落日余晖,映着晨光在草叶上滚动的晶莹露珠,如一朵小云稳稳停在半空中的蜂儿……美,给他那颗干涸凋敝的心灵注入了清泉,滋养出蓬勃的生命。
美的力量就是如此神奇,它有时能挽救一个濒临危绝的生命。
【语段评点】
结合文本,从史铁生的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问”“唤醒自己”等话题,再细细思考,还能提炼出“寻找”“独自面对”“残缺与完美”等话题;从他母亲的角度,能提炼出“无声胜有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等话题;从地坛的角度,能提炼出“发现”“美的力量”“倾听自然”等话题;从三者关系来看,还能提炼出“脚印”“对话”“生命的支点”等话题;从整体角度,还可以提炼出“回味”“守望”等话题。
很多考生喜欢就教材中的作者做文章,这样就又进入了人物素材范畴,而教材中的作者大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所以考生视角又回到了作者本身相关重要事迹上,进入俗套的怪圈。而要想突破,考生应该从教材本身入手,整合文本信息,如上面的“范例语段”就是如此。
【按主题整合素材·范例语段】
素材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那就是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云,故乡的花,故乡的草,故乡的老水牛,故乡的亲人……那是永远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想念。柯灵的《乡土情结》让无数人产生感情共鸣。(柯灵《乡土情结》)
素材2:北平,是雨后什刹海的蜻蜓,是梦里玉泉山的塔影,是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是温和的香片茶,是胡同里的院子和树,是便宜的花草……那些剪影,构成了老舍心中永远的北平,也种下了他恒久的怀念。月是故乡明,离开了故乡的人,才明白故乡的美好。泪流满面,那是源于对故乡深沉的爱与牵挂。(老舍《想北平》)
素材3:曹文轩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的,外面的世界繁花似锦,外面的世界纸醉金迷,外面的世界让人无法拒绝诱惑。于是,人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离开了家,然后又开始迷惘,是回家还是继续前进?家,此时在人的心中俨然是个避风港、温柔乡。(曹文轩《前方》)
【语段评点】
在素材积累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材取舍,要斟酌、推敲,尽可能优化语言的表达,做到“裁剪取舍看文题,叙议描写呈立体,引用铺排添文采,中心突出有深意”。整合教材时可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梳理,也可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筛选、梳理,必要时把触角伸向课外阅读材料。围绕“人与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进行整合,深入阅读,深度思考,积累素材,丰富思想。比如上面的素材可以专门用作“故乡”“家园之思”等话题。
教材上素材积累与整合是对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考验。茅盾在《有意为之——谈如何收集题材》中说:“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拧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如果考生在素材积累时能反复推敲,在别人忽略处采撷硕果。虽过程辛苦,但成效尤佳。
以上从人物素材和教材素材两个方面,谈小众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简言之,考生在素材选择上要做到“避熟就生、避热就冷、避旧就新”三大基本原则,这样,你的作文就能够清新脱俗,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