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群:亚投行首任行长的“国际范儿”
2016-05-07
金立群,一个很多人可能还没听过的人,凭什么在波诡云谲的场面里,成为备受瞩目的亚投行首任行长?
他一头白发,这在盛行染发的国内政坛,显得有些特别。他和国内的许多官员不同,他是一个喝咖啡而不喝白酒的人。
翻阅金立群的简历,从任职世界银行中国董事办公室,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到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中金公司董事长,可谓厚重。他懂得如何和西方人打交道,他的经历锻造了他的世界视野。
英国《金融时报》这样评价金立群:金立群对待发展有一种浪漫主义情调,他将发展视为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金立群的写真。
金立群1949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一个贫民家庭,中学时就读江苏南菁高级中学。但因为1967年“文革”到来,他在南菁中学只学习了一年时间。在其后的10年里,金立群下乡种地、修水利、造桥、搞乡镇企业、教书,“在重返校园无望的背景下”,他仍然勤奋苦读。新华社在一篇写金立群的文章中这样叙述:在一天的繁重劳动之后,回到简陋的草棚里,捧读《莎士比亚全集》是这名内心苦闷的青年的唯一安慰。实际也是如此,金立群几乎靠着恩师廖慕禹寄给他的一套英文版的莎士比亚原著支持着度过了十年“文革”。
1978年,当没有读过大学已经29岁的金立群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的研究生并师从名师王佐良、许国璋时,熟知他的同学、老师都不感到意外。因为,只有辛勤的耕耘,才会有丰硕的收获。这句话就是金立群始终坚持的人生信条。临近毕业时,许国璋力荐这位得意门生进入急需外语人才的财政部,他说:“我们国家也许需要上百个英美文学方面的专家,但是,更需要的是懂经济、懂金融的人才。”此后23年间,金立群一直在财政部工作。
2003年,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的金立群竞选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成功,而且是排名最靠前的常务副行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亚开行的副行长,金立群要协调域内几十个国家的贷款项目,这段一线的工作经历为其日后执掌亚投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他也日渐成为一名让西方政经界所熟悉的面孔。
2013年10月,金立群出任中金公司董事长。这个时候金立群已经64岁,即使在此位置上退休,一生也算成就非凡。但命运往往很奇怪。2014年10月,当时中国正式发布亚投行筹建《备忘录》,并任命金立群为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就如金立群所说:“一个人的命运是受国家的政策与时代的变化所深刻影响的,我就是如此。”于是,外界看到一位个子不高、一头白发,处事果断却不失儒雅,被《纽约时报》称为“不畏困难的拆弹能手”的金立群,不停地奔走于东西方各国之间,游说各国加入亚投行。这位长袖善舞的中国金融官员在2014年11月博鳌亚洲论坛上,用电影作了一个比喻:“有人质疑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末代皇帝》。一天皇帝的英文老师建议皇帝佩戴一副眼镜,大臣们认为以皇帝的视力不需要佩戴眼镜,英文老师说,‘他需要的是视野。”
1月17日上午11时许,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大楼举行剪彩仪式。金立群以亚投行首任行长身份第一次见记者。这是一场全英文的记者会,没有同传和翻译。短短30分钟,金立群回答了15个问题,说话行事尽现“国际范儿”。
作为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是一名开拓者。而这也几乎肯定是这位已经66岁的老人的最后一份工作。
之后呢?或许,“这个喜欢读书和钻研问题的人”就有时间去写作,圆其学者梦了。他将会去完成已经写作了多年的《莎士比亚研究》。还有,“或许五年后会重新拿起教鞭”。
热议锐评:“有志者,事竟成”。27个月,800多天——从最初的倡议,到最终的落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终于梦想成真、盛大开张,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增添新力量。
金立群作为一名开拓者,既有光荣与梦想,亦有崎岖与峥嵘。“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人,他能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不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而是他能力在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如此评价道。任重道远。使命与挑战。让我们祝福他吧。(邓海建,光明网·时评频道)
素材运用:知识改变命运;中国面孔;国际范儿;全球化视野;开拓者;光荣与梦想;非凡人生……
(资料来源:《时代周报》《钱江晚报》、华商韬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