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过程指导,高效学习说明文
2016-05-07薛颖
薛颖
[摘 要]小学说明文教学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还要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师应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说明文 过程指导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6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不但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兼具语文性与知识性的特点。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本身的趣味性很强,学生的好奇心也很重。教师可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让学生潜心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通俗易懂,从而提升说明文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人类的“老师”》这篇说明文时,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教师上课时就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老师是做什么的呢?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利用题目质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写了哪几种人类的‘老师?”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出答案。有的说:“人类的‘老师有蜻蜓、鲸、鸡蛋等。”有的说:“人类通过蜻蜓学会了制造飞机,通过鲸研制了轮船,在鸡蛋的启示下造出了建筑物。”这样,经过学生自读,教师强调,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说明文的学习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普知识,提高能力。
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
选入教材的说明文都十分经典,不仅科学知识丰富,而且语言独具特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难懂的科学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细读重点语句。这既是语言学习的任务,也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的视频,让学生对大自然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积累一些有关大自然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文,解决了生字、生词以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下面的问题:(1)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2)你怎么理解“大自然是一本书”这句话?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再经过与同学的讨论,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学生说:“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等。”有学生说:“通过星座可以辨别方向,通过观察云彩,可以了解气象信息;通过石灰石可以发现地质变化等。”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之后,又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这些重点语句,学生在这样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达到了细致深刻。
由此可见,精读说明文的精彩片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心感受体会,促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加强了学生的体验。
三、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想一探究竟。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学习说明文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任务,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巩固说明文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航天飞机》一课时,教师先通过一些生动直观的飞机图片展示,激发了学生探究航天飞机内部结构的兴趣。学生在看到图片以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航天飞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这些航天飞机有什么功能呢?”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给出了什么解释。有的学生觉得课文的调查还不够全面,认为造成小树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种。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查阅有关的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对于小树死亡的原因进行分类,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拓展课堂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说明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搜集资料,甚至进行发明创造,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发现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说明文的语文性和科学性,设计教学活动,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