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常文本中探寻“奇崛”内容
2016-05-07陈亚琴
陈亚琴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教学实施,教师都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看似平淡的文本彰显出奇崛之效。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从“传统”到“适切”,在平淡中发现新奇;要由“课内”到“课外”,在惯常中突出重围;要由“整体”到“聚点”,在文眼中拓展视阈,从而在创新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文本 奇崛 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35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在课堂中的实施,教师都不能人云亦云,做一只“学舌的鹦鹉”,而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准确解读文本,让看似平淡的文本彰显出奇崛之效。
一、由“传统”到“适切”:在平淡中发现新奇
很多文本具有经典性,有的甚至经历数千年的洗礼,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在当下社会,传统的解读必然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当下的普世价值观重新考量文本,并以此作为教学基点,从而提炼出富有价值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时,绝大多数教师都会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出发,引领学生读懂故事、感知人物,体验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统治阶级憎恨的内涵。但这种标签式的内容在文本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体现呢?很多教师没有能够深入其中,难以找出印证的元素。笔者在教学时,依托故事从中开掘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资源:相遇——邂逅之后双方的颇具好感;相识——对彼此的情况形成深入的了解;相守——虽然清贫,但男耕女织的生活充满温馨;相望——被王母娘娘的天河隔开,仍旧难以阻隔他们彼此的深情,即便一年只有一次相聚的机会,但他们彼此相互守望,凸显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在教学中,笔者相机补充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打开学生逼仄传统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秉承对文本的传统解读,而是从另外的视角重新解读文本,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在看似平常的故事中提炼出“奇崛”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构建。
二、由“课内”到“课外”:在惯常中突出重围
很多经典的文本是各种版本教材的座上宾,不管如何改革它们总是不会缺位。这些文本已经多次被解构,形成各种不用的认知意见,这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源。但是,教师切不可简单地“拿来主义”,据为己用,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探寻出契合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教材产生出较高的教学价值。
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教师们自然不会放过高尔基给儿子信中的那三段话,其中“美好的东西”更是研读、探究的重点。但在很多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的解读都停留在“事物”的层面,这已经严重窄化了“美好的东西”的内涵。笔者教学这篇课文时,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仍旧需要哪些‘美好的东西?”学生的思维立刻打开,认识非常到位。接着,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随文练笔:结合生活实际,将自己对课文中“美好的东西”理解通过实例写出来,注意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在通常的见解处驻足,而是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形成交融碰撞,丰富学生对文本核心价值的体验,在习以为常中形成解读的认知突破。
三、由“整体”到“聚点”:在文眼中拓展视阈
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秘妙就是对诗眼的把握。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意蕴借助一个核心字眼蕴藏在诗歌中。抓准这个诗眼,诗歌教学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李白的名作《望庐山瀑布》,不少教师总是尝试运用多媒体课件,试图通过鲜活直观的视觉形象刺激,帮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种策略真的能够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吗?真的能够让学生理解诗人融解在诗歌中的情韵吗?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紧扣诗歌中的诗眼“疑”字,使教学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试图将“疑”字去除,诗人奇崛、夸张、独特的想象就变成了现实。这显然与实际情境并不相符,更严重的是真实、本真地再现,消解了诗歌独有的朦胧之美,对诗歌的整体意境是一种破坏,对诗人创作手法的高妙更是一种亵渎。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其秘妙就在于这种“是”与“不是”之间。只有抓住“疑”字进入诗歌,才能从另外的视角解读文本,形成较好的认知效益。
王安石曾经说过:“看似寻常最奇崛。”写文、读文需要这种发现“奇崛” 的精神。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更需要这种探寻“奇崛”的精神,一定要在看似平淡无奇之处寻找到文本语言的精彩广博,发现情感的波澜起伏,探寻出主题内涵的崇山峻岭。只有形成这样的解读体验,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铺设深刻而厚重的底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