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反义复词语素耦合中的阴阳观念

2016-05-07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伊 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安徽阜阳,236031



汉语反义复词语素耦合中的阴阳观念

伊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安徽阜阳,236031

摘要:为探求汉语反义复词建构背后蕴藏着的阴阳观念,对反义复词的语素选取、语素义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语素间的关系作了静态、动态两方面的探讨,指出反义复词语素耦合中镜射出的阴阳观念有三种:一是反义复词语素选取镜射出的阴阳分属与对立,二是反义复词语素耦合中的语义关联及其镜射出的阴阳互根,三是反义复词语素耦合中的动态观照及其镜射出的阴阳消息。

关键词:反义复词;语素耦合;阴阳观念

反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耦合而成,如:东西、始终、反正、开关、动静、得失等。两语素互为对称,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新的词义。在构建复合词的过程中,表达了汉先民对客观事物的辩证认识,反映了汉民族千万年来存储的认知成果和生活、生产经验。反义复词耦合建构成合成词的背后是汉民族的阴阳观念和思维规律。

由太极图构建的阴阳观念在我国上古之世便已产生,但作为哲学学说大致到奴隶制鼎盛时期,即商末周初之世才逐步成熟起来。阴阳观念是我国先民通过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念,也可以说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当人们把客观现实中的认识和经验用一个比较固定的词表达、记载下来的时候,这个词就与它所记载的事实发生了联系,被深深地烙上了社会文化的印记。“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1]因此,可以通过对反义复词语素的耦合建构来探究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理据。

1反义复词语素选取镜射出的阴阳分属与对立

反义复词总是选取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语素进行组合,词义是约定俗成的。这是因为人们在提及一个事物时常常将这一事物的对立面也一并带出,如忘记、睡觉、窗户等。选用的两个语素总是同属一个大的语义范畴,同属一种矛盾域。如“东西”同属方向范畴,“始终”同属时间范畴,“好歹”同属事物性质范畴,“大小”同属形体范畴等。从具体义的角度看,两两相对、相反,处在同一语义场的两端,或极性独立或互补对立。两两相对者如“黑白、粗细、软硬”等,两两相反者如“生死、曲直、公私”等。这类反义复词的词义是两个语素义的兼指或虚指,前者如“男女、天地、赏罚”等,后者如“安危、利害、褒贬”等。两个语素义互为对立,一正一反,一阳一阴,两者于矛盾统一中耦合为反义复词,并完成词义的建构。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阴阳分属,非阴即阳,非阳即阴,表现为形形色色难以胜数的阴阳对子。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其中上为阳、下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为阳、降为阴。有时阴阳双方的性质和位置又都是十分确定且相互严格对立的。如,反义复词“男女”“天地”“水火”等,从性质上看,在任何条件下,男女、天地和水火都不能互转、融合,是对立而不可改变的;从位置上看,“男女”“天地”“水火”也不能说成“女男”“地天”“火水”等,语序上也是严格对立而不可轻易改变的。

2反义复词语素耦合中的语义关联及其镜射出的阴阳互根

反义复词作为汉语中一种复杂、有趣而又独特的词汇现象,在文言作品中不乏反义复词的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词义尽管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但语素耦合中的语义始终处在相互关联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阴阳观念。如:

(1)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艮卦》)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3)临裁更忆身长短,只恐边城衣带缓。(元·陈基《裁衣曲》)

(5)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屈原《离骚》)

反义复词语素耦合间的因果联系和阴阳变化体现的正是汉民族阴阳观念中的阴阳互根。阴阳互根,又称“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互根的概念来源于先民对自然界各种物象以及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人们在观察到阴阳对立的同时,也必然体悟到阴与阳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长与短、动与静、虚与实、散与聚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正所谓“阴生则阳成,阳生则阴成,阴阳二气,相为终始,互为胚胎,而未相离也……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地理知本金锁秘》)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反义复词作为一个统一的矛盾结构而言,其语素所代表的阴阳两面是共时、共生的关系,如反义复词“上下、升降、冷热、明暗”中,上与下、升与降、冷与热、明与暗,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升就无所谓降,没有降也就无所谓升,如此等等,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同时,反义复词的语素选取和耦合结构也决定了处在同一语义范畴中的二者关系,反义复词作为一般事物而言,其存在本身也反映了事物间的阴阳互根。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两者互需互济,缺一不可。若阴阳互根规律一旦被打破,阴阳便不能互生互存,正所谓“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萎缩、凋亡与不生、不长,正是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的朴素体现。我国的传统中医学便是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因此,阴与阳的存在是互为补充、互为前提的,正是二者的因果互动构筑了事物的矛盾统一,任失其一终将打破阴阳平衡,从而毁坏事物的一体性。阴阳互根是从哲学高度归纳出的方法论,它与阴阳对立一样,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具有广泛的存在意义。

3反义复词语素耦合中的动态观照及其镜射出的阴阳消息

反义复词“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莫不如此,老子在《道德经》里曾有论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也就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都是相对的,矛盾的两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相对的运动变化之中。其阴阳两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量变引起质变,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此往复。如《朱子语类·卷七十四》所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矛盾,都在它自身的矛盾中变化着。

反义复词语素间的动态变化体现的正是汉民族阴阳观念中的阴阳消息。所谓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阴阳观念认为,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即处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之中。“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越语》)它的原始文化含义同样来自先民对自然界各种物象以及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寒暑的更替,风雷云雨的布施以及植物生长衰亡、动物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都属于阴阳二气的有序消长运动。因此,“明暗、冷热、寒暑、阴晴、昼夜、生熟”等可以相互转化,互为消长,一生一灭,由此构成自然界与社会万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同样如此,生衰病死的变化也和阴阳相关,是阴阳两种力量在机体内相互消长的表现,只有人体的阴阳消息保持在其自身合理的范围内,人类的自然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因此,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体本身,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一体性。如《易传·丰》所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于是,人们用长期观察体悟到的阴阳消息规律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论证万物,透过时间和空间的流转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协调转化原理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建构模式上,而且在我国传统医学、气功、武术乃至书法、美术中都有精妙的体现。

4结 语

综上所述,以反义复词为例,从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反义复词耦合中语素的选用、语义分析和语素间关系的静态与动态比较,探讨了反义复词建构背后的文化底蕴。认为反义复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语素耦合中镜射出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和阴阳消息三个方面的阴阳观念,或辩证对立、或互为因果、或相互转化。应该看到,它在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可以说是阴阳观念的产物,其构成也深受阴阳观念的影响。“一个民族典型的思维方式,是一切精神文明(甚至一切物质文明)生产的基础,它必然表现在各个方面。”([5])研究词语的耦合及其内在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义,进而理解词语建构背后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1

[2]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1

[3]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吴全兰.阴阳学说的哲学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56-57

[5]季羡林.东方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

(责任编辑:刘小阳)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2-0057-04

作者简介:伊志(1980-),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基金项目: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ZYSD01)。

收稿日期:2015-11-09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