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
2016-05-06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至今仍广为传诵,人们耳熟能详。如众所知,后世大多借此表达情深意笃、天长地久的爱情或婚姻。
“比翼鸟”是传说中比翼飞行的一种鸟。在“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中,可以找到较早的相关记录,它是一种外形似野鸭、颜色青红、名为鹣鹣或蛮蛮的鸟,因为只有一翅一目,必须雌雄两鸟配对才能飞翔,“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袁珂注曰:“孔晁注云:‘比翼鸟,不比不飞,其名曰鹣鹣。鹣鹣盖即蛮蛮之音转也。”
《尔雅·释地》也说:“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三国至唐宋的诗词名句中,不时能寻见作者借“比翼鸟”意象抒发其匹配成双的愿望。及至元明戏曲杂剧,也贯穿着不少“比翼鸟”意象以形容成双完满的姻缘。如:“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三国曹植《送应氏诗二首》)“月明阶悄悄,影只腰身小。谁是鶱翔人,愿为比翼鸟。”(唐无名氏《新林驿女吟示欧阳训》)“昔为比翼鸟,今作孤飞翮。愁绝寄郎衣,腰瘦裁宜窄。”(宋俞桂《古意》)“结成比翼天上期,不羡连枝世间乐。”(明解缙《怨歌行》)
直到现在,婚联中仍以比翼鸟入对,寓意吉祥如意,代指和谐圆满的夫妻关系以及刻骨铭心的爱情,如:“云路高翔比翼鸟,龙池涤种并头莲”、“海誓山盟同心永结,天高地阔比翼齐飞”等。
显然,“比翼鸟”已作为一个典型意象被人们所普遍运用,并且通常都包含着成双成对的祝愿或希望,又或是以“比翼鸟”的成双成对来反衬自身的形单影只。这个意象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已相对固定,诗人们都会有意识地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将其应用到自己所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人们总会将比翼鸟、鸳鸯混淆并同等视之。两者对比,相对来说,比翼鸟是一种存在于上古或者是神话传说中令人敬畏的神鸟,而鸳鸯是一种现实存在并繁衍至今、能得到现代人普遍承认的鸟类。如晋傅玄的《饮马长城窟行》中二者配合呼应而用:“感物怀思心,梦想发中情。梦君如鸳鸯,比翼云间翔。”又如唐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诗云:“借问吹箫向紫烟,曾以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可见,鱼也是成双意象的延伸范围之一,如比目鱼。《尔雅·释地》点出比目鱼的特点:“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比,并也。各眼一目,相并而行也。”这就是比目鱼名称的由来。古人认为每条比目鱼只是鱼的一半,只长一只眼睛,必须两条鱼合在一起才能活动。故此,比目鱼也成为情深意切、形影不离的情侣的代称,是爱情忠贞的象征,与“比翼鸟”的情爱象征符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例如,“佳人贻我明月珠,何以要之比目鱼”(傅玄《拟四愁诗》其一)、“鸟有并翼飞,兽有比肩行”(刘叉《怨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