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只羡鸳鸯不羡仙
2016-05-06
鸳鸯是人所共知的一种水鸟,提起此种水鸟,总是令人不自觉地生发绯想。鸳鸯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鸳指雄鸟,鸯指雌鸟,一起统称鸳鸯,亦可称雄鸳鸯、雌鸳鸯。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中,鸳鸯被描述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古典诗文多有歌咏,许多刺绣、年画、剪纸、花鸟画等也常以此鸟取材,往往能起到意在言外之功,一种甜蜜的、令人向往的爱情伊甸园仿佛就在眼前。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心理意义已经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
《诗经·小雅》最早赋予了鸳鸯象征美好婚姻的含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之。”对本诗旨义的解释主要以明人何楷为代表:“以《白华》之诗证之,其第七章曰:‘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是诗亦有‘在梁二语,词旨昭然。诗人追美其初昏。凡诗言‘于飞者六,其以雌雄连言者,惟‘凤凰于飞及此‘鸳鸯于飞耳。”清人姚际恒、方玉润都赞同何说,认为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这一说法比较通达,可解作贺婚诗,前二章赞美男女双方才貌匹配、爱情忠贞,后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满,这无疑更贴近诗旨,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接受。
汉代无名氏绝句云:“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汉乐府经典《古诗十九首》有:“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可见,至迟在汉代,鸳鸯已经被赋予了恩爱夫妻的寓意。
成为一种典型化原型之后,鸳鸯便走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民间女红刺绣鸳鸯戏水以寄托情思,鸳鸯图案出现在被褥(鸳鸯被)、枕头(鸳枕)、裙衫、发结(鸳鸯结)、屏风(鸳屏)、帷帐(鸳帐)、鸳鸯锦、绣鞋(鸳履)等器物上。
宋词兴盛后,受“词为艳科”的影响,作为寄托女性柔思的鸳鸯更是大量进入词境。这些题材也是花间派的拿手戏,波及两宋,影响深远。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周紫芝《鹧鸪天》:“花褪残红绿满枝。嫩寒犹透薄罗衣。池塘雨细双鸳睡,杨柳风轻小燕飞。人别后,酒醒时。午窗残梦子规啼。尊前心事人谁问,花底闲愁春又归。”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书下注释“双鸳”指美人的鞋子,此代指足迹。张先《鹊桥仙》:“星桥火树,长安一夜,开遍红莲万蕊。绮罗能借月中春,风露细、天清似水。重城闭月,青楼夸乐,人在银潢影里。画屏期约近收灯,归步急、双鸳欲起。”书中注释“双鸳”代指女子的鞋,因鞋上绣双鸳鸯,故云。后两首词中的双鸳可引申为美人本身,更能表达出词人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