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2016-05-06兰晓雁
兰晓雁
顺顺今年5岁了,食量总是不太好,但在一次重感冒痊愈后,他的胃口突然好得惊人。奇怪的是,吃的虽多,顺顺的身体却一天天瘦下去,皮肤也失去了光泽。到医院检查,医生说顺顺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爸妈一听傻了眼,那是成人常得的病吗?小孩怎么也遭此厄运呢?
病毒感染后高发
的确,糖尿病多发于成人,但绝非成人的“专利”。随着现代环境生活方式的西化,糖尿病与其他成人病一样(如高血压)逐渐向小学生、幼儿蔓延。儿童发病数量已占到全部糖尿病患者数的5%,且以每年10%的幅度飙升。
成人一年四季都可与糖尿病挂上钩,儿童却多在春夏季病毒感染后高发,因为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肠病毒等或直接攻击,破坏胰岛β细胞,或通过触发胰腺的自身免疫反应途径使β细胞受损,进而降低胰岛素分泌,造成糖的转化与利用障碍而形成糖尿病。
除了病毒为患外,父亲患有糖尿病,孩子也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为5%~10%;假如父母都患有此病,孩子受累的机会则在10%以上。高龄产妇生下的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产妇年龄每增加5岁,所生孩子患糖尿病的机会可增加25%。另外,孕妇精神压力大,过量食用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都可增加所生孩子遭受糖尿病之害的风险。
近年来,高蛋白、高脂肪以及高糖分(如高碳酸饮料的受宠)食谱的流行,也对糖尿病的低龄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难以早发现
儿童糖尿病的诊治很容易延误,一来父母对糖尿病的认知甚少,二来儿童糖尿病的症状多不典型。通常的“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症状不明显,即使有了多食、多饮等症状,父母也多以为是“好事”而疏忽;若以发热、呼吸困难、精神不振等为首发症状,则容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则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肠炎等,很难联想到糖尿病上去。
结果,相当数量的糖尿病患儿直到出现了昏迷症状时(意味着病情已进展到了酮症酸中毒的严重阶段),才急忙送入医院,经医生查出原来是糖尿病作祟,留下“亡羊补牢”之憾。
为做到早发现,父母应多了解儿童糖尿病的知识,以便及时捕捉到早期的“蛛丝马迹”:如,1岁内的宝宝奶量或食量不明原因地突然增大,却总也长不胖,体重不见相应增加,或者反见降低,或呼吸时带有糖果味;2~3岁的宝宝突然饮水次数与量明显增多,并出现夜尿增加,或者又发生尿床现象;孩子的抵抗力变得低下,容易生病,经常发烧、咳嗽,皮肤伤口不易愈合,生疮疖,女孩外阴瘙痒;皮肤皱褶处皮肤增厚、发黑,即应想到糖尿病的可能,须及时向医生咨询,并作有关检查。
对糖尿病的高危儿童,须定期到医院做血糖筛查。所谓“糖尿病高危儿童”指的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体重严重超标、肥胖的孩子;血压高的孩子;有脂肪肝或血脂异常的孩子;5~7岁及11~13岁的孩子(这两个年龄段患上糖尿病的几率较高)等。
父母要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极度烦渴、尿多、明显脱水、极度乏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低下,少数患儿表现为全腹不固定的疼痛,有时较剧烈,或精神萎靡、烦躁、神志渐恍惚、嗜睡、昏迷,化验血糖、尿糖与尿酮体都有明显升高。
治疗过程易懈怠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相伴终生的过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正确的态度是,从孩子诊断为糖尿病的那天起就开始规范治疗。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用好胰岛素是关键,即在医生指导下从少量开始应用,并定期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查,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确保孩子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要避免血糖降不到位,或者降得过低,甚至出现低血糖等偏差。同时控制饮食,减少糖、盐、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比例,多安排蔬菜,少量多餐(一日不少于3餐),确保每天的热量摄取不超标。督促孩子运动(运动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控制),以散步、体操等温和运动为宜(避免游泳、跳绳、篮球、长跑等高强度运动),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糖尿病虽然不容易完全治愈,但只要坚持上述方法,完全可以终身维持正常生活。
防患于未然
为预防儿童糖尿病,父母不妨从以下细处抓好防范工作。
1.严防病毒偷袭。按照程序接种疫苗,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如不要过早过快地脱减衣裤),提高免疫力,消除来自病毒的威胁。
2.提倡母乳喂养,保证母乳喂养时间,不要过早添加辅食。断奶后则要着力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平衡膳食,少接触洋快餐、碳酸饮料,防止“病从口入”。
3.鼓励、督促孩子运动,父母多参与,如全家爬楼梯、在家里玩动物游戏、骑小车、跑步、跳绳等。切忌让孩子泡在电视机前,每天看电视时间要控制在1小时之内。
4.适量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量掌握在每天400~800单位为宜。哺乳期孩子如果不补充维生素D,罹患幼年型糖尿病的几率将增加7倍多。
另外,父母还要给予孩子宽松自由的生长环境,避免过度施加压力。
编辑/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