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高处,才能站在高处
2016-05-06琴台
琴台
前段时间,因为有些事情要处理,我回了一次故乡。那天晚上,婶婶来我家让我帮忙求求同学,以便让侄子能进入重点班读书时,我许久未回过神来。经婶婶再三提醒,我才明白,原来她口中的孩子的班主任是我的大学同学刘薇。
刘薇是我读大专时最好的朋友,她属于那种先天资质一般,后天较为努力的学生,每天都抱着砖头一样的枯燥课本用功学习。虽然我们学校一般,就算用功读书也多半成不了气候,但刘薇从不管这些,仍是埋头读书。毕业后,她毫无意外地去了某乡镇中学当老师,我则不甘命运安排放弃铁饭碗跑去了异地他乡。
刚开始,我们还保持着联络。刘薇经常写关于家长里短的信件:她当上了班主任,班上发现了几个非常出色的“苗子”,她自修的大学本科文凭马上到手了……都是些细碎得不能再细碎的琐事。身陷“大江湖”的我,读着这样寡淡无味的文字无动于衷,觉得她这辈子算是完了。渐渐地,我和刘薇断了联络。
现在,我才知道,刘薇已经调到我老家所在的乡镇中学当老师了,还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叔叔婶婶齐齐地扑过来:“我是听爸爸说的,你居然跟刘老师是同学,真是太好了。赶紧和她说说,让咱娃进她的班。”
叔叔婶婶七嘴八舌地渲染刘薇的“厉害”——年年班级成绩第一,她带出的学生,有几十个都考上了名校,多少人都盼着能把孩子送到她的班上呢。我多少有点被这个场景惊到,一个普通的乡村女教师,居然有这样的阵仗和气场。
我找了个机会去看望刘薇。到学校时,她正在上课。隔着窗子远远看去,我发现刘薇比当年胖了两圈。她曾经一般的面孔,因为乡气的打扮更显普通。不过,她站在讲台上,没有一点寒酸的感觉。孩子们大都很认真地听讲,偶尔一两个不用心的,也总是时不时地看老师两眼,似乎惧怕被发现。
下课后见到我,刘薇很是惊喜。聊天的过程中,她的电话频繁响起来。她抱歉地对我说:“正筹备下学期招生情况呢,都想往我班里塞学生,可惜座位就那么多……”言语中,她有无奈,也有骄傲。我还未说话,她又接着说:“你不知道孩子们有多棒。为了教好这些乖孩子,我自己也得努力。对了,我前年在一所大学进修了硕士。你不知道,40多岁的人跟一群20多岁的孩子一起上课有多好玩……”整整一个小时,刘薇一直在讲述她和她的学生,看着神采奕奕的她,我对人生突然有了另外的一种理解。
忽然,我瞟见她的办公桌上有她一家三口的照片,我指着照片中的小姑娘说:“孩子快二十岁了吧?有没有读大学?”她哈哈一笑:“已经大三了,在北京呢。她说毕业了想留在那里,让我跟她住一起。我还不到退休年龄,有这些孩子们巴望着我,我才不去呢!”一如当年那个倔强固执又充满梦想的女孩。
作为乡村女教师,刘薇其实并不具有大众眼中幸福的硬指标,说得再残酷一点,她不过是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不了解大都市的生活,即便有寒暑假也舍不得天南海北地去旅游,可刘薇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成了故土中一支特别的“花”。她不是不想和女儿团聚,不是不想领略外地风情,只是不舍得自己辛勤耕耘的土地。在她看来,朴实的来自乡间的拥趸和盛赞,虽然不如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绚丽,但究其实质而言,它们的内涵是一样的。
我最终没有完成任务,但我要把关于刘薇的故事说给我婶婶听,告诉她,成功不一定是站在高处,心向往高处,才会真正站在高处。
编辑/祝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