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故救援现场消防通信保障
2016-05-06鲁扬
鲁扬
【摘要】 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或国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在生活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事故,如何有效的进行事故救援一直都是政府和人们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事故救援现场消防通信保障的重要性以及事故救援现场中消防通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事故救援现场中消防通信保障的主要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字】 事故救援现场 消防通信保障 研究
由于大多数事故都是属于突发事件,所以在事故发生后,进行有效的救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大多数事故的突发性,所以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可控制的,比如火灾、地震、泥石流、冰雪灾害等,这些灾害会对该地区的通信造成极大程度上的破坏,所以进行故障救援工作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事故救援现场中的消防通信故障问题。
一、事故救援现场消防通信保障的重要性
由于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属于突发事件,所以必须要保障事故救援现场消防通信,才能够保证事故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是说,在事故救援现场中,有效的消防通信工作能够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极大程度上的帮助。所以在事故救援现场中必须要保证消防通信的有效性[1]。
二、事故救援现场中消防通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1消防通信技术落后
虽然随着我国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些故障救援工作中,对于通信的保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消防通信技术仍然十分落后。在我国大部分事故救援工作中,使用的通信设一般都是无线对讲机,但是无线对讲机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覆盖面较小,在通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通信盲区,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事故救援的工作效率。
2.2事故救援现场指挥混乱
一些事故由于发生的十分突然,并且在救援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可控制的情况,所以在救援过程中的人员调动工作和任务分配工作都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的事故救援工作中,由于通信技术不够,并且事故救援工作中的救援队伍和救援人员数量过多,场面有十分混乱,所以在事故救援现场中经常会出现指挥混乱的现象。并且在事故救援现场中有很多个部门同时工作,也为指挥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2]。
2.3事故救援现场消防通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由于数股救援工作相关的通信机构制度不够健全,所以对于事故救援现场中通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定的也没有那么标准和严格,这也就导致了在事故救援现场中常常会因为通信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所引发的一系列安全事故,极大程度上的阻碍了事故救援工作的进度。并且现如今我国对于事故救援现场中通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低,所以在事故救援现场中经常会出现通信设备损坏、电池设备失效等问题。
三、事故救援现场中消防通信保障的主要策略
3.1提升消防通信网络的建设工作
在事故救援现场中,经常会出现因为通信网络的不健全而导致事故救援工作效率和整体工作质量,所以如果想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事故救援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提升消防通信网络的建设工作。事故救援消防通信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通信工作,并且要灵活的借助公共移动网络的资源,利用现如今比较先进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一个健全的消防通信网络组网,从而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3.2加强事故救援现场中的指挥工作
消防部队可以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进行指挥工作,在保证事故救援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下,最短时间内完成事故救援工作,这就需要加强事故救援现场中的指挥工作。在进行指挥工作时,一定要避免瞎指挥、无效指挥或者重复指挥的现象,指挥人员要根据事故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救援方案,还要根据事故救援现场的现状来选择有效的通信方案,从而保证事故救援现场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3.3建立高素质消防通信队伍
如果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事故救援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消防通信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事故救援现场消防通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相关政府要积极地引进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并且对于消防通信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学,使工作人员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技术[3]。
结束语:随着我国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事故的发生,所以如果想从根本意义上提升我国事故救援工作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对消防通信工作进行重视,积极地培养专业且优秀消防通信队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针对不同的事故和问题快速的制定相应对策,才能够使消防通信在事故救援现场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唐斌.浅析重大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4(12):184-185.
[2]付竹胜.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5,03(109):19-27.
[3]覃德诚.浅谈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保障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