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鬼”的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
2016-05-06RickPaulas
Rick+Paulas
你的身边应该也有这样一个朋友吧:总是惯性迟到,并且非常“准时”——总比约定的时间晚半小时,你虽然不高兴,却又不好意思每次都生气。而除了爱迟到之外,他们在其它方面又善解人意,让你不忍心责难远离。
但是关于迟到这个毛病,他们就真的没救了吗?
习惯性迟到不存在一个根本原因。过度礼貌,乐观主义,多任务处理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习惯性迟到。
我们的生命中总有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可能是朋友/家人或者爱人,我们愿意赴汤蹈火,为其做任何事情。包括在时间上的让步。
比如你想和TA一起去看电影,那你知道肯定会错过前面的预告。如果一起去听音乐会,那别想听到前面两首曲子;如果要邀请TA参加一个惊喜派对,那必须得把开始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告诉TA,不然肯定会毁掉“隆重出场”环节。“最后期限”和“准时”这两个概念,完全无法在惯性迟到的人身上实现。
什么样的人爱迟到?
200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15%-20%的美国人存在长期性迟到,而这一行为造成接近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首要问题就是:哪一类型的人总是迟到?这显然跟体内生物钟有关。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夫·康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他将实验参与者分为典型的AB两种类型,A型是有野心,有竞争性,努力提升地位的人,B型是富有创造力,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人。他让参与者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估计一分钟是多久,结果发现A型人平均在时间过去58秒的时候认为过去了1分钟,而B型人平均过去77秒才认为过去1分钟。
另一个研究中康特探讨了“(尝试)多任务处理”对人们迟到的影响,得出结论:那些喜欢多任务同时进行的人往往适得其反,有更差的工作表现,也更可能迟到。
迟到是一系列活动的终产物
也许你那个慢吞吞的朋友好像并不符合上面所说的,那么看看罗恩·埃尔普曼,一位研究迟到行为的职业临床社会工作者和治疗师的假设论证:长期迟到根本不存在单一的根本原因,人们有着不同动机和不同行为模式,而迟到其实是这一系列活动的终产物。
埃尔普曼认为工作即将开始之前的时间段是很无聊的,对惯性迟到的人们来说并无吸引力,他们只会在意识到将要迟到的时候才起身出发。另外,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也可能使人们迟到。比如阅读、游戏、换衣服,甚至倒了一杯咖啡……总之,惯性迟到的人们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计划当中的约会。
长期性迟到也有可能受理想主义观念的影响,低估了路程中花费的时间;还有些偶发状况:睡眠不足迟到、好好先生被人拖住迟到。有些迟到者觉得提前到达就是浪费时间,还有些人认为提前到的话会给他们无力感和被抛弃感。
行为懒散也可能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比如家住城中心,读书、上班、约会都很方便,也会造成心理暗示而迟到。
唯一办法:弄清迟到原因
“以上列举原因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人故意迟到。迟到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比等待的人更有优越感,或者他们自己的时间更加宝贵所以才迟到。事实上这些人经常对自己的迟到行为感到羞愧,即使他们没有表现出来”,埃尔普曼说,“这些经常迟到的人也会觉得自己并非故意却被大家误解,相互心存着怨愤。最终不满就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对他人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的行为,最后导致他人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
对于迟到,因为没有唯一的根本原因,恐怕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法。如果你也是习惯性迟到的一员,那么需要自我反思弄清楚迟到的原因。如果因为注意力分散,那么就将使你分心的事物移除;如果因为过度礼貌而延迟结束手头事情,那你需要更坚定一些;如果是因为对事情总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你需要更加理性冷静地看待世事以及时间是如何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