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教师日记》看看泰国的主旋律电影
2016-05-06
透过《教师日记》看看泰国的主旋律电影
作为影像文化呈现,电影的表现手段和潮流变化,无疑都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或明或隐的相互影响。《教师日记》是泰国著名导演尼斯瓦特・塔拉松的最新作品,该片获得了泰国最权威的国家级奖项“泰国电影金天鹅奖”的六项大奖,并被泰国电影协会选送至美国参与2015年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该电影沿袭了导演尼斯瓦特・塔拉松一贯的创作风格,清新唯美,温馨感人。与其前三部作品不同的是,《教师日记》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教育题材影片,类似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不过,与经常陷入苍白说教与煽情套路的中国同类题材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一贯注重娱乐性和商业价值的泰国电影的创作特点在《教师日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虽然是根据一位年轻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的真实故事改编,但《教师日记》并未因此而成为一部宣教意味浓厚的励志片或是苦情味道十足的传记片。相反,塔拉松及其创作团队在保留真实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了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动人爱情故事的泰式青春爱情喜剧片。
故事改编自一位名叫萨马特・素塔(Samart Suta)的泰国教师的故事。多年以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素塔老师看到一则南奔府普美蓬水坝水上学校的新闻报道,了解到由于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缺乏师资的水上学校已关闭多年,周边村落的孩子们处于失学状态。在与太太商量之后,素塔老师决定孤身一人远赴这所远离城市喧嚣的水上学校任教。在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水上学校,素塔老师一待就是九年。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关于奉献的故事。但《教师日记》并未将影片仅仅定位于讲述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而是加入了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要素,将教育主题和浪漫爱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影片设置了明暗两条叙事线。明线讲述的是年轻教师宋和安跨时空的爱情故事,暗线则讲述了宋、安两人与水上学校的孩子们的故事。
与虚构的爱情故事不同,水上学校孩子们的故事基本源自真实故事。正如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那样,在水上学校这个偏远而封闭的特殊环境里,安和宋用他们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的人生体验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在现代化的清迈学校,安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却遭到校长的斥责。在所谓现代性语境下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却越来越趋于保守,越来越背离人的本性需求,在落后封闭的“前现代”的山区学校,自然的、直观的、快乐的教育反而成为可能——或许这也是《教师日记》所表达的关于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作为泰国电影中不多见的女教师角色,《教师日记》中安的形象对泰国观众来说无疑是新鲜和生动的。作为教师,安富有爱心,热爱教育工作。在同事琪琪老师因为无法适应水上学校艰苦的环境而离开之后,安选择留了下来,为仅有的七个学生上课,同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在教育问题上,安喜欢打破常规,她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介绍自己,让孩子们跳到水里理解水的浮力问题。她个性要强,宁可被“流放”到偏僻的水上学校,也不愿洗掉手臂上的星星纹身。
同时,作为普通女性,她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她与未婚夫诺的关系虽然因为她到水上学校任教而一波三折,但她始终很在意与诺的感情,甚至为了与诺团聚而委屈地洗掉了她个性象征的纹身,并在诺的苦苦哀求后原谅了他的出轨行为。但最终,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不是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诺,而是在自己日记本另一头的宋。于是,她果断离开了诺,回到了水上学校,并终于见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宋。与完全虚构的安不同,宋与《教师日记》故事原型素塔老师相对接近,他们都是年轻的男老师,都为了山区的孩子而无私奉献。
无论是作为乡村教师,还是隔空恋人,安与宋的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他们既有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有年轻男女的青春活力和丰富情感,尤其是拥有泰国青春爱情片常见的靓丽外形。这与中国电影观众熟悉的《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以及《凤凰琴》中的余校长等乡土气息浓厚、人物特征相对单一的乡村教师形象截然不同。当然,《教师日记》这种与中国同类题材电影反差巨大的人物塑造,是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模式的必然结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