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药引子
2016-05-06文/王松
文/王 松
中国画与药引子
文/王 松
《山中春云冷》 水墨
中药中的药引子不是治病的药,它是引导药效进入经络脏腹的使者和向导。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同这药引子有异曲同功之妙。它不只是让人认知一个物理的客观世界,将目光停留在画面上,而是要通过有限的画面、有限的笔墨将读者引向象外,让人去会象外之意,激发人的想象力,调动人的再创造的欲望,勾引观者来参与完成审美。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画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虚与白,靠的是空与灵。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象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万象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有”与“无”,反映在画道中则是“实”与“虚”。虚即是无,实即是有。反过来,实即是无,虚即是有。这样无论虚实都是“道”的存在。也就是说,画中之虚处,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它可以是天,可以是地,也可以是云,可以是水,亦或是乃同实处所表现的东西一样,只不过是以虚代实罢了。无实不能显虚,无虚何以显实。虚实互用,道之本矣。况且画绘行为本身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王微说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太虚之体就是万物本始状态那个“一”,它是无形的。然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本就是无形变有形,有形变无形的周而复始地变着。画家在未落笔之前,心之的意象是模糊不清,变幻不定的,一经落墨,便逐笔生发,万物生笔端,笔端夺造化,艺术形象便清晰的呈现出来,故画非画,道也。
佛家言“五蕴本空,众尘非有”。这一道理反映在山水画里,就是空灵寂静。诗人王维就非常崇尚空灵。他的诗里“空”字彼彼皆是。《王右丞集》收录了古体诗四百余首,出现“空”字就达八十余次,可见他对“空”的意境是多么想往。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照,清泉石上流,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另一首“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空林,复照青苔上。”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诗中的意境闲静空幽,一派自然。流水的声响,浣女的喧笑,更增添了山村的恬静。那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空”,更是令人遐想不已。这种意犹未尽的美景是诗,亦是画。它已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审美追求。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语之画,画中有诗。”真是不假。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空灵的意境,特别是他采用破墨之法作山水,大大的发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为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开了先河,被后人誉为画派南宗之祖。
《观瀑图》 水墨
《老子》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土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要我们重视空的作用。空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也是中国艺术的生长点。所以,凡是明白药引子道理的艺术家,无不把这“虚”、“空”二字体味得深刻又透彻。荆浩在其《笔法记》中说:“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说的真好,你把话都说完了,还有别人什么事呢?这是智者所不为的。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高明的画家以少胜多,以有限的笔墨,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引导读者生发出无限的想象,从而使精神得以超越和升华。这时画对于读者来讲也就起到了药引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