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嫘祖到鹅溪绢

2016-05-05蔡正邦

文史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原田嫘祖界碑

蔡正邦

1927年,盐亭乡贤、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将我国古代民族分为江汉、河洛、海岱三大系统。有的史家则概略将古代中华民族分为炎黄集团、东夷太昊少昊集团、南方苗蛮集团。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说:“大约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众多氏族部落,最早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大约从5000年前起,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其时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在四川盆地岷山之南,驯养家蚕,发明了缫丝。

一、距今五千年时四川盆地即产生嫘祖丝绸文化之源头和山原田及循环经济

《全新世环境——最近一万年来环境变迁》(下称《全新世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载:“竺可祯教授曾以考古气候(气候标志,陆海变迁)历史记载,仪器测量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化曲线,为研究4000年来我国气候波动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在近5000年中,最初2000年即仰韶到安阳殷墟时期,大部分时间年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其间有上下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全新世环境》指出距今五千年左右,“四川盆地由于四边山地环境,盆地中部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偏高……时间在3100年到4500年间……反映为湿润气候。”“盆中空气湿度大,气温相对偏高。给桑(古代叫若木)生长创造了条件。”“川中盆地沿河两岸为高出河床5—20米阶地,标志着平原沉积物在7500—7000年以来,由于相对抬升,而高于水面5—20米……四川盆地在小冰期之前,气候湿热时期,能生长热带经济作物,如荔枝等。经过小冰河气候寒冰侵袭后,热带植物减少,但柑橘盛繁,可见盆地环境仍比同纬度的东部优越”。请注意该书提示:距今5000年以来,由盆地湿热气候之后,仍能生长热带经济作物,后经小冰河期寒冷气候袭击,仍能生长柑橘,而盆地环境仍比同纬度东部地区优越。盐亭与东部长江三角洲比,气候相对为优;所以四川盆地在柑橘繁茂条件下长出桑树,而上海地区就不能。这时大约也是距今5000年,正是嫘祖在四川盐亭创始缫丝之时。

先秦文献《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曰岷山,江水出焉……曰高梁之山(盐亭北剑门山)……曰蛇山(大巴山)……其木多梓桑……其中多龙脩(蓑草)……自女儿山至贾超之山”。这是说四川盆地诸山均产桑木、梓树和蓑草。女儿之山指的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盆中偏北的岷山、剑门山、大巴山南的盐亭原始公社女首领嫘祖所领导的女儿国。嫘祖女儿国向盐亭县南发展,建立了桑林国(即历史上的西陵国)。《山海经·大荒南经》又说:“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一般学者认为食叶之心芽曰螟,食叶之虫为蜮。嫘祖女儿国之民发展了山原田黍这种农业,又于桑林中发现桑上野蚕,民射桑上野蚕而食,故民姓桑。射野蚕而食的人曰“蜮人”,其国号称桑林国。

这个桑林之国,是有出土文物为依据的。1974年盐亭县在嫘祖故里向金鸡乡东南流数十华里的雍江出土了剑齿象化石。剑齿象是上新世更新世动物,其时金鸡乡95%的生物应与现在无异,也就是说嫘祖故里的生态2500万年以来一直在发展之中,是人类活动的舞台。1980年金鸡镇西北之高灯镇云毓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纺轮。1974年到1991年,雍江河谷出土了大量万年古桑化石,河谷台地出土了若干硅化桑木,充分证明嫘祖故里桑林国是桑林氏族活动的历史舞台。1993年嫘祖故里太阳沟出土了粗陶质的蚕、蛾、蛹、鸡、猪、狗、马等像60余件;亦在丝佬山二仙洞发现粗陶60余件,启文山十仙洞发现原始粗陶生活用具200余件;又在嫘祖农桑山原田中出土了铜蚕、金蚕;近年来还在盐亭县城公安局地基处出土了金蚕,在嫘祖山原田的黄甸乡墓中出土了6只玉璧,嫘祖故里烟台山出土了青铜跪俑。嫘祖故里高灯、金鸡乡之西龙泉乡半崖上也发古代藏绢丝之洞3个,每洞有石柜5个。洞穴联曰:“黄帝遗诏绢丝藏,先祖功德黄帝妃。”这些出土文化尚未系统开发,仅各处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嫘祖故里在盐亭县南的真实性,尤其可证明盐亭县南半个县当是嫘祖农桑山原田。

四川古代物质文明有栈道、笮桥、梯田(山原田)。人类发展经历了从山上采集、狩猎阶段,然后才有农业。农业是从山原田开始,向平原田的稻作文明发展。嫘祖先族氐羌族团由白龙江南下广元中子铺,留下细石器文化遗址,经绵阳边堆山,到有桑林、盐卤的盐亭金鸡乡(二井子)发展农桑蚕丝,在金鸡乡形成嫘祖故里农桑山原田。从玉龙镇向三元笼子寨到八角镇,划一弧线,南有金鸡、高灯、金孔、折弓、宗海、洗泽、榉溪、五龙几个镇,雍江、榉溪流经县南,这800平方公里之地都是嫘祖农桑山原田。经县嫘祖文化特殊贡献功臣王德奎先生考察,上述弧线南有64座古寨,一般相距1.5公里到2公里,海拔600米,上下相差80米;特点是山寨下是大围坪农桑耕地,海拔450米,对山寨形成弯月形,或半弯月形包围。大围坪到河谷平坝间是半坡。95%农户住在河谷平坝或半坡台地上。山寨名曰柯寨、新寨山、五面山、仁和寨、衣禄山、大牛山、寨子山、保和寨、大碑寨、母猪寨、云毓山、子母山、炎顶山、四面山、罐子寨、猫儿寨、麒麟寨、凤凰寨、锣锅寨、毛达寨、金铧寨、点灯山、古龙山、烟台山、大佛寨、长生寨、摩天岭、峰龙山、四方山、佛贡寨、金垭寨、蚕丝山、水丝山、马鞍山、太皇山、石马山、阳鹳山、白旬山、丝源山、王岗咀、打鼓山、铜钟山、笼子寨、玉龙山、高阳观、仁广山、江家寨、大寨山、伏龙山、刘家寨、白虎寨、青龙山、登高寨、南瓜寨、水晴寨、二龙寨、太阳寨、七妙寨、空相寨、天生寨、狮子寨、金凤寨、金龙山、砚台山等64寨。古寨上大多留下废城垣、壕沟、石井、废旧盐井、石洞、古墓群。尤其天垣五面山上有座古文字刻的石碑,被收于《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称“界碑”。界碑拓片文曰:“西安半坡原始公社遗址,用同位素C14测定,距今五千年来……四川盐亭发现这一界碑,刻有十多行类似文字符号。与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类似”。《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拓片面世后,首个来盐亭考查的人是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吴乾衡。他用之与半坡符号比较,觉得碑文比半坡符号复杂,认为其时代只能在龙山文化以后,与青铜文化初文字类似。蜀史专家伏元杰在《蜀史考》中曰:“盐亭界碑长期埋没,只载于《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中……盐亭为嫘祖故里,县南有两座相连似金字塔的山头,分别叫大衣落和小衣落;我疑此衣落为彝族”夜郎“之转音……大小衣落就是彝族地名”。笔者认为碑文与彝文有关。吕思勉《中国民族史》说:“濮……即今彝族……濮族古地实跨豫、鄂、湘、川、黔、滇六省”。濮族伏羲故里在阆中,西迁成纪与龙族氐羌融合,后都濮阳号祖龙。顾颉刚在《氐》一文中说:“氐与羌均自认出自炎帝,二族同源而异派……氐人文化介华羌之间,惟服装及婚娶仪式沿用羌俗。今四川西部羌人恐皆为氐人。”嫘祖长子氐羌青阳,封于资阳,曾到东夷学习太皞文化,遂名曰少皞。嫘祖远孙氐羌蚕丛居茂汶发展蚕丝,其语言、文字、风俗,必然与彝族同。盐亭《唐碑》载:“忆宫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据传碑为嫘祖孙颛顼所立,后蚕丛补建,至唐赵蕤再立碑。从“界碑”之立,我认为蚕丛时已粗有文字。蚕丛用彝文加上氐羌语言符号,刻成“界碑”立于五面山上。黄帝到禹是金石并用时代,蚕丛乃虞夏时代人,用青铜刻碑也有可能。郫县出土张家碾戈(青铜)铭文,什邡三穿戈铭文、新都戈铭文与“界碑”文字相近,故笔者判定界碑是以彝文为主,加上氐羌语言符号书写而成。

嫘祖在上述山原田中发展农桑。桑—蚕—鸟的自然食物链,去掉鸟,仍是自然食物链。嫘姐时代,已形成“桑—蚕—丝—绢—衣”的循环经济链;这种经济链衍变至今,以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为生产者,动物觅植物而食,为消耗者;动植物死亡,尸体被细菌降解成无机物,微生物成为降解者。这就是以生产—消耗—降解,组成循环经济。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智能化技术”。嫘祖山原田就是5000年来的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基地,为嫘祖文化经济旅游观光园,有64个山寨旅游点。循环经济出于农桑,衍为耕织文化。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从未断代者,其因乃自耕农男耕女织经济的强大维系与支撑。或可这样说,是嫘祖创立的循环经济使中华文明传承了5000余年。

二、盐亭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先秦乃至史前之鹅溪绢延续到现在

史家认为文明起源应具备几个条件:其一,金属的使用,上述嫘祖故里出土了铜蚕、金蚕和青铜跪俑。其二,文字的出现,盐亭“界碑”有类似半坡刻符的文字符号。其三,城市的出现,64座山寨城中有的山寨留有城垣、盐井。其四,礼制的形成,在嫘祖故里的黄甸墓中出土了六只玉璧。其五,贫富的分化,青铜跪俑传说金二伯射黄帝,铸为跪俑。在嫘祖故里之雍江河谷出土了万年古桑化石、硅化桑木,证明盐亭是蚕丝文化发源地。我们用先秦文献,定位嫘祖故里在盐亭是可信的。在五个条件中,盐亭独具特色的是耕织经济,而织又是蚕丝。盐亭丝织应当起源于嫘祖古镇鹅溪绢。鹅溪绢发源地在县北安家乡鹅溪。县北柏梓乡、安家乡、黑坪(岐伯坪)乡,本是桑林(西陵)国相邻的岐伯故里。四川大学申报的“川科委证[1999]13号文批准的《以嫘祖文化带动蜀道(川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说:“《禹贡》,岷、嶓既艺,言岷山嶓冢山已发展了农桑。”蒙文通说:“《山海经》因黄帝嫘祖二子均降居于蜀,是此岷嶓之间,古代有梁州通中原之道”;《海内经》说:“有岐舌之国,岐舌蛇也,亦龙也”,则嫘祖、岐伯同为龙族。盐亭柏梓镇一带,沟深林密,中草药多,名医辈出,尤多岐梓之柏,先民以柏梓木为龙的化身,能驱邪除恶,故盐亭北为岐伯故里……岐伯为嫘祖舅父,又为嫘祖蚕医。我们推想岐伯将嫘祖蚕丝技术带到鹅溪发展,形成鹅溪绢,故岐伯代表嫘祖出岷嶓既艺通道北上拜见黄帝,所以《绛史》称:“黄帝与蚩尤战,蚕神献丝,遂称织维之功”。岐伯北上陈山(今宝鸡)代表嫘祖向黄帝所献丝,就是鹅溪绢,故鹅溪绢实为盐亭保留下来的嫘祖丝绸源头之文物遗迹。今宝鸡曾出土鱼彤氏的丝片,当是岐伯北上留下的丝织品。《诗》:“妇无公事,休其蚕织”,乃指蜀道北褒国褒姒之蚕丝事,这可证明嫘祖蚕织技术由盐亭北传无疑。从嫘祖到远孙夏禹,再至殷商,鹅溪绢北上的丝路畅通,至春秋也较通达。战国后诸侯纷争,此路即断,到了秦汉国家统一,鹅溪丝路又畅通无阻。至隋,鹅溪绢大发展,开皇年间,“盐亭丝绢居新城郡(治三台)之冠”。到盛唐,鹅溪绢高度发展。《新唐书》载:“鹅溪绢为唐王室之贡品,皇家画院广为采用。”蒙文通说:“鹅溪在盐亭城北……溪上人家以织绢为业,坚洁异他处,文与可(文同)所云鹅溪绢是也。”杜甫诗称“我有一匹好东绢”,即指鹅溪绢。清康熙礼部侍郎陈书曰:“盐亭吾乡里,织绢有鹅溪。”明《一统志》:“天下皆称鹅溪绢。”清乾隆《盐亭县志》:盐亭县南“缫丝织绢,比户机声轧轧,所产甚饶,又称川北绢。”由此看来,嫘祖故里丝绸文化当兴起于距今四千八九百年前,远超钱山漾丝绸兴起之时(距今4400—4200年)。

猜你喜欢

原田嫘祖界碑
追捕没有尽头
嫘祖养蚕
嫘祖和你聊保护隐私
嫘祖养蚕的故事
在渝黔界碑
温暖人心的旅程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
日本:高中生享受专用火车站
嫘祖缫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