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荫与吴棠故实述略
2016-05-05陈平民
陈平民
王茂荫(1798—1865),是我国晚清时期以直言敢谏、清正廉洁而声震朝野的名臣。他是歙县杞梓里人,晚年迁居同邑义成村。王氏在咸丰间曾以倡行钞币而被擢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后又因建言将清政府发行的不兑现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改为可兑现的钞票而受到“申饬”。此事因被马克思写进《资本论》而使他名播天下。
如今,人们对王茂荫可以说是比较熟悉了。而对吴棠则比较陌生。其实,本文提及的这位吴棠,也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名宦。他由七品知县一直晋升至官阶二品的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成为清代皖东籍唯一的封疆大吏,中国漕运史上的集权总督,安徽清史上屈指可数的名人。他在咸丰初年就“有声江淮间”[1],后被誉为“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2],“天子知名淮海吏”[3]。在整个同治朝,他一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重臣齐名。吴棠仕途通达,主要是他本人能够坚持勤能为民,实心任事,清政廉明,老成练达;但与杨以增、王茂荫相继疏荐保举也有内在关系。本文对王茂荫与吴棠的若干故实予以简述。
一
吴棠,字仲宣,一字仲仙,号棣华,清嘉庆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813年8月19日)出生于安徽省盱眙县三界市(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老三界行政村),光绪二年闰五月二十九日(1876年7月20日)病逝于滁州西大街吴公馆。吴棠为唐休宁吴少微公之裔。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吴棠主持重修《盱眙吴氏族谱》,在《重修吴氏族谱序》中说其祖籍原“宅于休宁之商山村,明代中叶四世祖吴万由徽迁滁,卜居于滁州、定远、盱眙之三界。”[4]吴氏从始迁祖吴万繁衍至吴棠已有十二代。从其祖父吴起,辈份谱以“金水木火土”为偏旁取字,后吴棠又拟十六字为后人命名所依,即: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吴棠少时家境贫苦,父亲吴洹,字圣基,号北山,课馆为业。母亲程氏,定远县武庠生程光之女。因家贫,吴棠与兄吴检从小由父母自教。吴洹原课馆于外戚胡氏,每月薪俸仅钱二三贯,妻程氏以制酒酱佐之。后吴洹授徒家中,同时教吴棠及其兄吴检读书。因吴洹薪俸不足赡养,吴检从13岁起就以捻草为缗易钱补贴家用,程氏则兼以水磨作豆腐,由吴检挑入集市易钱。吴检为养家供弟就读,还置马磨一盘,磨麦成面粉出售。常常是一灯挂壁,吴检磨面,吴棠则在磨旁就灯夜读。吴检日后言“漏下三鼓弟犹读”[5]。时人亦言吴棠“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6]吴棠早年还曾拜学于盱眙名儒钱坤门下。
吴棠19岁中秀才,次岁参加江南乡试以第六十二名举人及第。随后,四次应礼部试均不中。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32岁的吴棠再次赴京参加会试,仍未第;但在此年“大挑”中被评为一等,作知县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试用期满,入漕运总督杨殿邦幕学习吏事。次年,他因防汛出力,奉旨免借补,以沿河知县补用而摄砀山知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桃源知县,筑滨卜家湖长堤保护县城,百姓称“吴公堤”。咸丰元年(1851年)冬,吴棠调清河县,任内严禁苛派,严禁赌博,严禁盗贼,因无积狱被百姓称“吴青天”。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吴棠署邳州知州,时值水患,岁荒盗炽。他施行“首恶必惩,胁从解散”政策,亲勘灾情,兴修水利,收养弃婴,并率卒勇击退山东捻众,地方暂靖,邳民称颂。咸丰三年(1853年)吴棠先是奉旨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升用,旋回任清河知县。时值太平军、捻军风起云涌,吴棠带兵征战淮海间。早在太平天国起事的咸丰元年,因清河知县任上的吴棠有实实在在的政绩,河道总督杨以增上疏保荐他。杨在奏疏中说:
查清河知县吴棠实心任事,始终不懈,卓有政声,深受士民爱戴……吴棠以忠义号召士民,招集乡勇,倡办团练,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合力防御,淮海数百里隐然恃若长城。江北得团练御敌,自吴棠始也。[7]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时任太常寺少卿官届正二品的王茂荫又向咸丰帝保举吴棠。《清史稿》吴棠本传中提到这件事:
太常寺少卿王茂荫疏荐,诏询以增,亦以治绩上,特命以同知直隶州即补,赏赐花翎。[8]
《清史稿》记载比较简略,《清国史·王茂荫列传》记载则明确具体:
(咸丰三年)五月,(王茂荫)疏荐马兰镇总兵宗室庆锡、副都统德全、前任福建布政使曾望颜请加察看。又先后疏荐江苏知州吴棠、陕西知县江开、江苏教职陈之琦、湖南知府张实、候选知县黄国光、庶吉士傅寿彤。得旨:吴棠交杨以增察看,江开、陈之琦发往周天爵军营差委,张实、黄国光、傅寿彤发往河南军营差委。[9]
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中的《王茂荫传》还记载说:
(咸丰)四年,太常寺少卿王茂荫疏荐人才,称棠捕盗认真,士民称颂,上命杨以增察看。以增称棠实心任事,始终不懈。得旨免补知县,以直同知、直隶州即补,并赏戴花翎。[10]
王茂荫疏荐吴棠的同年十一月,咸丰皇帝给时任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许乃钊降旨垂询:清河知县吴棠团练乡勇,深得民心,若令其带勇击贼,必当得力。咸丰皇帝的嘉许很快使吴棠成为“天子知名淮海吏” 。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疆臣都看重吴棠。
二
吴棠办事勤能,加上王茂荫鼎力保举后咸丰皇帝亲下诏令,使之很快得到提拔,由清河知县升任邳州知州,并赏戴花翎,由正七品升为正五品。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吴棠丁母忧去职,百姓相送,道途为之堵塞。因士民攀留,杨以增疏请夺情,咸丰帝诏命其治丧百日,以墨视事(即佩戴黑纱上班),仍署原职,一年半后才回籍终制。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吴棠父亲去世,吴棠按例奉讳里居,回籍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捻军和地方义军。驻安徽凤阳临淮专事剿捻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帮办团练大臣袁甲三又奏请吴棠丁忧夺情,前往临淮大营参与剿捻事宜,未获准允。这一年,李鸿章在老家庐州(治所合肥)被太平军李秀成部击败,祖坟被掘,曾逃到吴棠府上避难。咸丰九年(1859年),吴棠守制期满即被任用为徐州知府。此后,他仕途一直通达,咸丰十年补淮徐道,受命帮办江北团练。咸丰十一年(1861年),吴棠擢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同治三年(1864年),加二品顶带,署江苏巡抚。四年,调署两广总督。时吴棠疏陈“江境尚未全平,请收回成命,专办清淮防剿”。诏嘉其不避难就易,仍留漕督任。后军事初定,即诏其筹复河运,故署两江总督未几又回任。同治五年(1866年)吴棠调补闽浙总督,授钦差大臣;六年(1867年)十二月调任四川总督,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兼署成都大将军等职。从咸丰三年至同治六年首尾十五年内,吴棠由七品知县擢迁为官阶二品的四川总督,仕途畅通,在大清一代实属少见。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事后,捻军亦揭竿而起,各地义军纷纷响应,风起云涌,再加上外患,大清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为国家社稷计,咸丰帝登极后一再号召当国大臣举荐贤明,广纳英才,遂有王茂荫疏荐李鸿章之父李文安、疏荐马兰镇总兵庆锡、副都统德铨、福建布政使曾望颜,又疏荐吴棠等等。王茂荫前前后后给咸丰帝、同治帝上了一百多个奏折,所言皆国计民生大事,对用人理财两件事,念念不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上给咸丰帝的第一个奏折是主张改变币制的《条议钞法折》,第二个奏折就是《振兴人才以济实用折》。他的用人理念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曾一再大声疾呼:“治平之道,在用人理财二端,而用人尤重。用非其人,财不可得理也。”[1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茂荫在保举吴棠之先,与吴棠并不相识,既无私交更无深交,是在闻知其德能勤绩但未曾谋面,不认得的情况下疏荐的,纯属为大清江山社稷考虑。其推荐贤能完全出于公心。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有此胸怀,有此伯乐之举,实在难能可贵。
同样,在较长时间里,受到提拔重用的吴棠也不认识王茂荫。吴棠虽然早闻王茂荫大名,获悉王氏保举的人员中有他吴棠,有不胜知遇之感;但在战事频仍、时局动荡的境况下,并没有机会去拜见王茂荫。直到王茂荫病逝的前一年即同治三年(1864年)春,王茂荫奔继母吴太夫人丧事(按:同治二年,王茂荫继母吴太夫人及家人为避兵乱由王茂荫长子铭诏等侍奉在江西,同年三月十二日在南昌新建县樵舍舟中病逝。当时王茂荫正办案山西,六月接讣音即告假奔回京师,因兵乱道途不畅,不得不绕道奔丧),由京城沿运河舟行南下,途经淮阴,才与已加二品顶戴、署江苏巡抚但因江淮未戢仍请留漕运总督任上的吴棠见面。吴棠热情接待了他。王茂荫与吴棠在淮阴见面,即是他们生平第一次谋面,也是仅有的一次。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次年六月二十二日,王茂荫在新迁居的义成村病逝。吴棠离世前十年即同治五年(1866年),为王氏遗著《王侍郎奏议》作序。他在序中回忆了与王氏在淮阴相见情景及感触:
棠之再宰南清河也,与公无一面交,首列荐剡,不胜知己之感。同治三年,公以奉讳返里,道出淮阴,始得一接奉颜色,蔼然深挚,语气呐呐,如不出诸其口,益信公之不欲仅以言见,而使世之人诵公之言,固非公之心也。棠识性浅陋,于公未能窥见万一,而即公之言以想公之行,公论所在,宇宙之广,必有非棠一人阿好所能掩饰者矣。[12]
近年有人撰文介绍:“后来吴棠得知,王茂荫在歙县义成村守孝期间非常清苦,只能靠到当地书院讲学得些薪水维持生计,于是决定以余薪助恩师颐养之需,特地委派亲信带了五百金送到王府,再次为王茂荫谢绝。王在回函中说:‘保举,公也;涉于私,则不足道也。’吴棠因此深感惭愧,后来再也不敢以钱帛相赠了。”据笔者所考,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王茂荫由江西吴城扶继母棂柩返里,四月抵家,即经营卜葬事。暮岁还乡的他,见兵燹后里闬成墟,亲知族党多半流亡,心情本来就不好,五月间驻扎徽州的清军兵勇又为兵饷滋生闹事,心情更为悲愤,六月中旬旧病复发,不久便告别人世。他没有也不可能去当地书院讲学以“得些薪水维持生计”。至于吴棠派人来看望王茂荫,这倒有可能。但凭王茂荫的官德人品,再次谢绝相赠金帛,并讲了掷地作金石声的话语,这也势之必然。王茂荫称得上是一个地道的清官。王茂荫作古后,吴棠应王氏后人之请为《王侍郎奏议》撰序,为王氏遗著印行助一臂之力,则自是题中之义,惺惺相惜也。
三
吴棠出于寒门,有过贫苦经历,居官之后,心系民生,实心办事,正直廉明,始终不懈,上下口碑都很好。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四川总督骆秉章病逝于任上,清廷调吴棠接任四川总督。他在蜀整八年,官声卓著。光绪元年(1875年),他因病请求开缺,时四川学政张之洞称赞吴棠治蜀功德:“蜀人八年夜安枕,蜀江三月花如锦……功在江淮德在蜀,年年俯仰饱食粥。巨人长德非空言,岁星所躔国有福。”吴棠在四川总督任上不畏权奸,上疏弹劾与清廷太监李莲英关系密切的奸商李光昭以及谏阻同治皇帝停修圆明园之事,曾在清廷引起不小的震动。因之说吴棠多少受到王茂荫直言敢谏之风影响并不为过。事情是这样的——
同治年间,寄居湖北汉阳的广东嘉应人奸商李光昭与清廷内务府有关权贵相勾结,以重修圆明园的名义,从东南亚等地低价大量收购木材,然后以高价卖给内务府,从中牟取暴利,从而导致大量官银外流,加剧了国库空虚。此事牵涉官员众多,涉及大学士、军机大臣、亲王贝勒等一批重臣和宗室皇亲。不少知情官员为保住自己前程,均装聋作哑,三缄其口。而疆臣吴棠得知此事情原委后,却毅然三次上疏弹劾,请求朝廷严厉追究。后来李光昭终被惩处。
吴棠谏阻修建圆明园更是非同一般。圆明园为清代著名皇家园林之一,原为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的花园。雍正帝即位后又费资数千万进行了修缮,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乾隆间,圆明、长春、绮春三园格局基本形成。嘉庆间又对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道光朝对三园也有修饰。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遭侵占、洗劫和焚烧。在咸丰朝十一年和同治朝上半叶,为对付太平军、捻军及其他义军,抵御外夷,国力已衰竭。同治七年(1868年),满洲御史德泰为讨好慈禧太后,曾动议加收税赋用以重修圆明园,因违反了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永不加赋”的祖训,遭到军机处痛斥。德泰吓得上吊自杀。同治十一年(1872年),16岁的同治皇帝载淳亲政,内务府又为修圆明园蠢蠢欲动。年轻天真的载淳为讨好母亲慈禧太后,使之不再干预自己朝政,便诏谕同意修建,“复回旧制”,并改用“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的办法兴工。御史沈准、游百川上疏谏阻,遭同治帝痛斥被革职。恭亲王奕䜣(同治皇帝叔父)与醇亲王奕譞、大学士文祥、帝师李鸿藻等十名重臣联名疏奏劝阻,认为“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结果,年轻气盛的同治皇帝不给面子,大发淫威,严厉申斥,还声称要革去奕䜣议政王之衔。当时朝中军机大臣荣禄、翰林院侍讲翁同龢及六部官员,无一人敢于再劝阻。连威望卓著的疆臣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左宗棠(陕甘总督)、张树声(两江总督)、丁宝桢(山东巡抚)等,也都不敢议论此事。内务府原计划在同治十二年(1873)底完成修复,以此向慈禧太后40大寿献礼。可是诏谕颁了三个月,捐银只得40万两,仅占需要银两的百分之一。各地都在观望,事情陷入僵局。最后打破僵局的还是吴棠。他由四川赴京晋见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一再苦谏:国家打了十几二十年的仗,内乱虽然平息,但国库早已空虚。此时,百姓亟待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切不可大兴土木,劳命伤财。他甚至说:只要停止修圆明园,臣死不足惜。臣一心为皇上着想,为大清江山社稷着想。请皇上三思!慈禧太后母子商议后,终于接受了停修圆明园的劝谏。
早在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在国事艰难之际,王茂荫就曾犯颜上疏劝谏咸丰皇帝奕詝暂缓临幸圆明园。十七八年后,得到王茂荫保举、咸丰皇帝生前就知其名的“淮海吏”吴棠竟又力谏咸丰帝之子同治皇帝载淳暂停修建圆明园。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惊人的一致,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仅此两件事,即足以使他们名垂千古!
光绪元年(1875年)冬,吴棠因病乞归,次年二月病逝于滁县。清廷念其剿贼功勋,备加优恤,特颁诏书,其诏书曰:
前任四川总督吴棠,老成练达,办事勤能。由大挑知县擢升监司,循声卓著。嗣在漕运总督任内,带兵剿贼,保卫地方,历任闽浙、四川总督,克尽厥职。上年冬间,因患病准于开缺,俾得安心调理。兹闻溘逝,轸惜良深。吴棠著加恩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察例具奏。伊子廪生吴炳和,著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用示笃念,荩臣至意。
钦此。
慈禧太后闻吴棠去世,特撰祭文,评价吴棠“柱石勋高,栋梁望重”,“历始终而勤事,为中外所交推”。吴棠卒后,清廷谥号勤惠,并敕建“吴勤惠公祠”于明光原老三界十字街西北角,祠堂内原供有慈禧太后所书“福”字鎏金匾额。
注释: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十二《吴棠》,中华书局1977年,第12222页。
[2]此为清人钱振伦赞誉之语。钱振伦为淮上大儒、崇实书院长老、翰林院编修。
[3]语出李鸿章:《再叠前韵赠吴仲宣》诗句“天子知名淮海吏,苍生属望涧阿人”,见1998年7月时代文艺出版社版邱迎春主编《李鸿章全集》(12)第7045页。
[4]吴棠著有《望三益斋诗文钞》(同治十三年成都刻本),其中卷三《杂文体》载文亦言其祖籍休宁商山,四世祖吴万迁滁州,“始卜居滁定盱之三界”。吴棠六世孙现藏有《原籍商山族谱》《盱眙吴氏族谱》《皇帝封赠诰命圣旨》《清河移建崇实书院记》等家乘谍谱。
[5]吴炳仁:《约园存稿》(下)第503页,吴绍坪编,2003年10月印。
[6]吴琨田:《四川总督吴公事略》。
[7]《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十二《吴棠》,中华书局1977年版。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卷十七、十八《王茂荫列传》。
[9]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14册)第4202页,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
[10]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吴棠》(上)第41页,中国书店1984年版。
[11]王茂荫:《振兴人才以济实用折》,《王侍郎奏议》第7页,黄山书社1991年点校版。
[12]吴棠:《盱眙吴棠序》,《王侍郎奏议》附录,黄山书社1991年12月点校版。
副教授,原《黄山日报》总编辑
作者 原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