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券档案探微
2016-05-05张海霞
张海霞
“累代金枝玉叶,先朝凤子龙孙。丹书铁券护家门,万里招贤名振。”这是《水浒传》中对小旋风柴进的一段描述。那么这能看家护院、光耀门楣的丹书铁券又是何物呢?
一、特殊载体
古时皇帝为笼络臣子,会颁发给功臣一些具有奖赏性质的凭证,如尚方宝剑、御赐黄马褂等。丹书铁券则是用来表彰受赠者的显赫功勋,并申明受赠人他日若犯杀身之罪,可免于死刑。因刻于铁制器物之上,故名“铁券”。铁券的外形一如瓦片,其上刻字,汉时因以丹砂填字,故称“丹书铁契”。自汉代以后,多用黄金镌刻,又名“金书铁券”,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金石档案。
铁券的赐予,足见皇帝爱惜功臣之心“日月可鉴”,因爵不能叠加,便以再生报之。在功臣们看来,一旦沐得皇恩,获得铁券,身价百倍不说,还可累世富贵,尊享荣宠。靠着这道护身符,即可王法不临头,刑吏不进门。
二、世代沿袭
据史料载,铁券最早见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笼络人心,“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汉书·高帝纪下》)韩信、彭越、英布等开国功臣皆裂土封侯,赐丹书铁契。西汉初创铁券制,尚未赋予铁券免死的功能,仅是一种封侯的凭证,其意义跟荣誉证书有点类似,持券者触犯刑律也难得赦免。既是如此,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被夷三族也就不足为怪了。
魏晋以降,政权更迭,权臣跋扈,纲常尽失。《资治通鉴·梁纪六》中记载了北魏胡太后对内侍说的一段话:“刘腾、元叉昔邀朕求铁券,冀得不死,朕赖不与。”说的便是太监和权臣向太后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一事。至东魏,权臣高澄向孝静帝劝酒,孝静帝愤愤然道:“朕虽身为天子,却处处受制于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高澄当即发怒,“朕、朕、狗脚朕!”骂完仍不解恨,竟对孝静帝拳脚相向。(《资治通鉴·梁纪十六》)君王自身尚且不保,铁券的颁赐也就毫无章法可循了。北魏叛将、巴州刺史严始欣“恐获罪,阴来请降,帝遣使以诏书、铁券衣冠等赐之”。梁武帝凭铁券“约以不死”来招降严始欣,待其麻痹后,顺势将其翦灭,扩充了地盘。(《资治通鉴·梁纪九》)
有唐一代,铁券的颁发十分普遍,被用来赏赐功臣、招降武将或安抚藩镇。获此殊荣者功劳未必见著,然其享有的免死次数却愈来愈多,甚至由本人惠及子孙。唐玄宗就曾赐予安禄山铁券,许以他和子孙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极大特权。
李唐中晚期,王室衰微。唐德宗时,朱泚称帝,兵围奉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驰援,大败朱泚,解奉天之围。李怀光立下汗马功劳,却为近臣妒忌,屡次遭人离间,使其终不能得见德宗。德宗为表示对李怀光的信任,遣使加封他为太尉,并赐铁券。岂料李怀光甚怒,投券于地曰:“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六》)由此可见,其时铁券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已大打折扣。
至昭宗朝,地方藩镇继续坐大,威慑中原王朝。受朝廷调度的藩镇屈指可数。杭州刺史钱镠初为义胜军节度使董昌麾下的一员骁将,先后败王郢,破黄巢,并在董昌反叛后,辞命不受,反戈一击,擒董以献朝廷。战功卓著的钱镠官拜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不说,还于公元897年被唐昭宗赐以铁券,褒奖他败董昌保浙江的功绩。此券上刻唐昭宗诏书333字,并以黄金镶嵌,曰:“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值得庆幸的是,此券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二沉深水,历经千年劫难,得以保存至今。
获券的钱镠虽也曾上奏表诚敬之情,但并未矢志不渝地追随唐室。当朱温弑杀唐昭宗时,钱镠并未声讨。待朱温篡唐自立,建立后梁政权,钱镠又上表臣服,并受封为吴越王。若非如此,不足以保吴越百姓平安,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苛责钱镠的不忠。钱氏后人亦不曾辱没祖上的荣光,生息繁衍成江浙名门望族,香火兴旺。钱谦益、钱大昕、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钱其琛皆出此门。钱氏家族世代簪缨,人才辈出。
五代十国时,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帮助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一高兴,就“赐之铁券,恕死罪”(《旧五代史·列传第十五》)。后来李存勖身边的伶人陷害朱友谦,说他要谋反。李存勖也觉得朱友谦势力太大,应该除掉,于是捏造罪名,杀朱友谦,尽诛其族。朱妻张氏临刑前拿出李存勖所赐铁券乞求免死,也于事无补。刽子手们狞笑道:“正是今上叫斩耳!”铁券的免死特权被刽子手们好生戏弄了一番。
辽朝第八帝道宗即位后,皇室权臣耶律重元手握重兵,觊觎皇权。道宗察其心迹,施以欲擒故纵之法,除不断褒奖耶律重元外,又册封为皇太叔并天下兵马大元帅,赐金书铁券,让金券成了极好的麻醉剂。耶律重元以为皇帝软弱可欺,丝毫不加提防,愈发胆大妄为,终于被辽道宗抓住机会,一举翦除。
宋、元、明时期,铁券的颁赐制度日臻完备。明初铁券因官秩高低、军功大小而有区别。爵位高者尺码大,依次递减。明代大规模地颁赐铁券有三次。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爰及苗裔”。(《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洪武朝的铁券明文规定了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如此一来,朱元璋即可用谋反罪处功臣以极刑。大明天子坐龙庭,文武大臣命归阴。洪武朝的功臣几乎都不得善终,朝为座上宾,暮为眼中钉。获罪的大臣多有铁券,仍以谋逆罪被诛:李文忠被毒死;蓝玉被灭门……丞相李善长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朱元璋便托辞天象有“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明史·列传第十五》)。开国功臣被朱元璋诛杀殆尽。滴血的事实无不告诫我们:铁券不足信,皇帝不可靠!
第二次成规模的赐券是在永乐年间。明成祖即位时,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26人皆被赐予铁券。第三次则是在英宗朝“夺门之变”(1457年)后,从龙有功的底层仕宦皆被复辟成功的英宗封爵赐券。至此,太祖朝以军功封爵受赏的祖制被彻底打破。历代铁券的诰词均以皇帝名义御撰而成,唯独拥英宗复辟的徐有贞铁券上所书诰词是他自撰的。徐后因治理黄河决口有功,便以夏禹自比,说自己“攒禹成功”,结果触怒龙鳞,被英宗革职充军。明代自英宗始,宦官干政,权势熏天,宦官养子亦能获得铁券。在皇权的支持下,权阉曹吉祥、刘瑾等不仅随心所欲左右铁券的颁赐,甚至还代替天子收回先朝赐给功臣的铁券。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此后封爵赐券已毫无章法可言。
明武宗曾演过一出闹剧,他自封为镇国公。内阁首辅梁储劝谏说:“公虽贵,人臣耳,陛下承祖宗业,为天下君,奈何谬自贬损。既封国公,则将授以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亦肯如陛下贬损否?况铁券必有免死之文,陛下寿福无疆,何甘自菲薄,蒙此不祥之辞。”(《明史·列传第七十八》)已是“万岁”的皇帝兀自封公,若再自赐免死铁券,自我贬损不说,还乱了法纪纲常。武宗一生行事荒诞不经,今日看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铁券之制亦寿终正寝,不复存在,也不见记载。
现今传世的金书铁券共有五块:唐末镇海节度使(后为五代吴越王)钱镠的这块最为珍贵,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代保国公朱永两块,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会川伯赵安一块,藏于甘肃省渭源县文化馆;高阳伯李文一块,藏于青海省档案馆。李文这块倒是真的免死过。瓦剌兵进犯大同时,李文因指挥失误,致使瓦剌军队突破雁门关,占领了今天的山西代县等地。若是一般将领,必会死于军法,而李文受到的处理仅仅是免爵,想来多少应该有铁券的功劳。
三、见证历史
由是观之,被封建王朝神化的金书铁券有其虚伪的一面,其作用不外是笼络、收买、离间、麻醉功臣或叛臣。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当臣子功高震主时,帝王见功臣,就如芒刺在背。刘邦、朱元璋等统治者视承诺如无物,视功臣如草芥,罗织罪名,卸磨杀驴,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肚量,由此可知。金书铁券绝非万能的护身符,免死多半也都流于形式。由于得了这宝贝多数时候反而会没命,于是乎有人戏说铁券不是免死牌,而是招魂牌。
铁券终归不是避弹衣,皇帝也并非铁了心地要证明自己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誓言归誓言,事实归事实。誓言只是手段,争取对方信任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才是最终目的。一旦握紧了权力的魔杖,帝王们即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墨迹未干言犹在,铁券不救枉死臣。免死不免死,最终解释权为皇帝所有,皇权政治的弊端莫过于此
作者单位:湖北警官学院办公室档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