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C管桩静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
2016-05-05高俊
高俊
摘 要:文章以工程实例切入点,开展施工质控工作时,遵循事前控制基本工作思路,项目建设前对地质、场地等因素进行仔细研究,对PHC管桩静压施工过程中潜在的或可能碰到的部里进行剖析,如压桩机下陷、桩位不正、压桩次序错乱等问题,拟定相应的技术、质量解决 方案,让所有关键性施工环节均可能在事前得到全方位把控,确保工程建设效果。
关键词:PHC管桩;静压法施工;事前控制;质量通病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159-02
1 概 述
PHC管桩具有如下优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小,不污染环境,速度快,建设周期不长,价格低廉,桩身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大范围适用,具有较强的耐冲性及穿透能力,等等。所以,其在工民建、桥梁、水利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在国民基建工程中作用突出。从有关统计数据可知,在各类桩型的运用中,PHC管桩使用率超过八成。不过,PHC管桩也有缺点,如:施工不当,出现质量通病的概率较大。经过对建设项目场地、地质等条件进行仔细研究后,分析潜在质量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技术、质量解决方案,让所有关键性施工环节均可能在事前得到全方位把控,确保工程建设效果。从桩基及沉降环节的检测可知,在本工程建设中,PHC管桩施工质量良好,符合建设标准,符合预期期望。
2 工程总体情况
本工程设计过程中,私用了PHC桩基础。在钻探后了解到场地情况,其岩土层从上往下依次为:
①填土:松散稍密,厚0.60~8.10 m;
②粉质粘土:可~硬塑,厚0.60~8.40 m;
③砂:稍密状为主、局部松散,饱和,厚0.30~6.60 m;
④砂:稍密状为主,厚0.90~3.40 m;
⑤积粘性土:可~硬塑,厚度1.30~21.50 m;
⑥全风化花岗岩:散体状结构,厚0.65~9.10 m,主要成份为长石风化的粉粘粒(部分未完全风化),石英颗粒和少量云母碎屑组成:
⑦强风化花岗岩:散体状结构,厚0.65~15.45 m,主要成份为未尽风化长石颗粒、石英砂砾及少量云母碎屑组成。这一岩土层具有很强的力学强度,且达到工程建设标准要求。
设计桩端持力层为⑥全风化花岗岩,总桩数115根,均为PHC400—95一A桩;PHC400—95一A桩的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1 600 kN,设计压桩力应>3 200 kN。
3 施工技术及质量监管措施
3.1 压桩机沉陷问题
就本工程选择的是抱压式静力压桩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其总重极大值超过7 kN,这就意味着土层承受载荷的能力必须要强,不得少于70 kP。不过,土层密实度不够的新填土,厚度在0.8~1.7 m范围之间,承受载荷能力不强,不符合施工标准。与此同时,该土层下部属于厚度较大的淤泥层,如果未進行夯实处理,一定会桩机下陷,并对完成埋设的管桩产生影响,如偏移、断裂等。在认真分析地质材料及建设图的基础上,发现一个问题,场地标高和室外设计标准相比较,有1 m的差距。
在仔细运算后,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即用砂把场地进行回填,高度为0.7 m,同时进行夯实处理。在达到压桩设备作业标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后面基坑作业挖掘的尝试,减少土方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这些措施后,有序有力推进了PHC桩施工作业,在沉桩作业时,没有发生桩机下陷。
3.2 桩过长或过短问题
因为地质均匀性差,影响PHC管桩的施工,极有可能出现太长、太短的情况。配备的管桩太长,一定要砍短,出现浪费,尤其是砍去部分较长、数量较多时,浪费十分严重。与此同时,砍桩时也许会影响桩身质量,导致其承载力大大减少。配备的桩管太短,就会出现送桩太长的情况,加大了后面进行承台建设的难度,同时加大了挖桩量。
在本工程中,PHC管桩的第六层属于持力层。在深入研究地质图可知,这一层管桩的埋藏深度相对均匀,以地面为起始点,深度在13.7~24 m范围内。因此,按照“双控”标准,第一步选用1根工程桩当作试配,并进行试压作业。在分析地质剖面图的基础上,将2#桩位在持力层埋设的尺寸确定为20.6 m,配26 m(10 m+8 m+8 m)、(含桩尖高度0.15 m)。结果如下:在埋设深度为20.6 m位置处,2#桩进到持力层内,然后沉桩到25.7 m,此时的压桩力为3 470 kN。在深入研究后,各方一致同把对该桩当作终桩的意见。因此,在对地质剖面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所有桩位持力层埋设的尺寸进行估测,增添0.5~1 m当作配桩参考值。
3.3 桩的偏位问题
如果桩出现位置偏移量太大,将对其受力情况产生影响,导致其承受超过承受限度的附加弯矩,可能出现施工事故;或者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承受平台及基础梁的强度,同时增强相应的刚度,不过,这要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
一般而言,桩出现位置偏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定位不准确,放样出现偏差;第二,沉桩作业时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要尽可能确保定位及放样准确性,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按照测绘时给出的定位点,设置建筑物及相应的控制轴线,将对基准点予以重点保护,同时做好控制点的保护管理工作。第二,控制点一定要与沉桩部位保持一定距离,在出现挤土与震动时,不会受到影响;第三,以控制点及相应轴线为基础,在项目建设区域内设置相应的控制方格网,然后根据图纸标识的尺寸,一一设置桩位;第四,施工作业时,要通过多种设备多次对桩位的尺寸进行核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由于挤土及设备误差造成的差错。
要掌控由于沉桩作业造成的偏差,给出如下技术解决方案:第一,施工作业前,确保压桩设备平台处于水平状态;第二,施工作业过程中,确保压桩设备的立柱及平台与水平面呈90 °角;第三,插桩作业中,必须保证对中误差不超过10 mm,同时通过2台经度纬度测量仪,在两两呈90 °角的位置对桩的垂直度进行调整处理。
3.4 压桩顺序问题
在PHC桩施工过程中,其需要穿透的基本上是粘土。工程选用的是挤土桩,因为淤泥层渗透能力不强,进行沉桩作业时,一定会出现挤土情况,所以,一定要拟定科学的压桩作业技术规范。
本工程压桩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单一方向1进,先从内作业后向外作业,先从中间位置开始作业后到两边作业,切忌不可先从两边作业再到中间作业,最大程度上选用“走长线匪桩”。如此作业顺序可以上超静孔隙水压力相互叠加,尽可能降低由于挤土造成的破坏程度,从而防止出现“闭锁”行为,使桩的侧向出现的挤压力切实得到控制。
3.5 桩的上浮问题
从上可知,因为挤土原因,在PHC管桩在静压沉桩施工时,已经饱和的淤泥层会出现十分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导致有效应力减弱,出现如下后果:导致沉桩出现侧向压力,桩位不正外斜,或由于基土上浮,导致沉桩起夯实作用的持力层出现脱离,从而出现大面积沉降。这时,对上浮桩来说,其静载Q—s曲线将出现变化,呈现陡降趋势。若满足终压力条件,增加一定持荷量,可以切实防止出现桩体上浮的情况。由于持荷原因出现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将对土体造成破坏,减小其强度,同时出现重塑,缩小了卸除持荷时桩身回弹量。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持荷时长必须严格把控,且必须超过5 min。
4 工程实施效果
4.1 配桩情况
经认真配桩,在总共115根桩中,有36根桩出现砍桩,仅占31.3%,其中砍桩长度在0.3 m以内的占33.3%,送桩长度绝大多数在1m以内,最大的为3.1 m,达到了较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砍桩的具体情况,见表1。
4.2 桩位偏差情况
经静压桩竣工测量,在总共115根樁中,桩的最大偏位均不超过100 mm,均满足规范允许值要求,效果相当理想。
4.3 基桩完整性情况
在总共115根桩中,共选96根基桩进行低应变动力检测,结果I类桩88根,占91.7%;II类桩6根,占6.3%;Ⅲ类桩2根,占2%。基桩低应变动的详细情况及结果,见表2。
4.4 单桩承载力情况
在总共115根桩中,共选3根PHC400—95一A基桩进行竖向抗压静载检测试验。
结果当荷载加到设计要求的极限承载力水平时,所有试桩的桩顶沉降均小于40 mm(最大20.70 arm),Q—a曲线均呈缓变型未出现明显沉降增大现象,s—l曲线尾部均未出现明显向下弯曲,因此所有试桩均未达到极限承载状态,单桩竖向承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各试桩的静载试验情况及结果,见表3。
4.5 工后沉降情况
根据2012年2月份工程完成二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后沉降观测结果,所有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均为0 mm,详见表3,因本工程的基桩属于摩擦端承桩,桩端土层为全风化花岗岩层,因此工程在使用阶段的工后沉降必然很小。
5 结 语
PHC管桩的静压法施工很容易发生各种质量通病,作为项日部,应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前和控制上,在施工准备阶段,应积极主动地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研究地质、场地、环境等条件及特点,分析PHC管桩静压法施工可能出现或存在的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监管工作计划,并认真严格地付诸实施,就能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质量问题或质量通病。
参考文献:
[1] 陈立辉.PHC管桩静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