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融合”先要改造传统期刊出版队伍
2016-05-05石峰
石峰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从根本上冲击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互方式,甚至思维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美国《外交》杂志网站上发表文章称,我们正在迎来数字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他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以线性速度前进,而是呈几何级增长。同时,它几乎打破了每个国家每种行业的发展模式。而且,这些改变的广度和深度预示着生产、管理、治理整个体系的变革。对于施瓦布所说的这种变革,我们已经感觉得到,触摸得到,但我们还无法预见这种变革将向何处发展。对未来我们既有喜悦,又有无知的恐惧。
伴随着数字革命,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形态的新兴媒体锐不可挡,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挑战不言而喻。传播技术发展到今天,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正站在十字路口,看似给传统媒体一个选择的机会,其实别无选择,只能去拥抱新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实现转型,才能有未来。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为了充分利用新兴传播技术建立起现代传播体系,中央及时提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人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融合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进展不大,进展不快,进展不尽如人意。目前,在对待媒体融合问题上,有的人不思进取,甘愿抱残守缺;有的人看到了这是一种趋势,但不知如何去做;有的人浅尝辄止,胸无大志。如此种种都阻碍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究其原因,在我们的传统媒体队伍中,很多人对新兴传播技术、对新兴媒体还认识不清、理解不深、懂得不多。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似乎是技术决定着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决定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是人,因为技术是由人创造和掌控的。我国目前从事期刊出版工作的有近10万人,这是一支久经考验、受人尊敬、值得信赖的优秀队伍。但是,时代在变,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在变,读者的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变,这支队伍中的一部分人落伍了,传统媒体也出现了“落后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你今天落伍了并不否认你曾经作出的贡献;“产能过剩”也不是谁的错,是发展阶段性的表现,说明期刊业进步了。所以不必纠结于所谓的评价。
决定未来媒体的生存有三个重要基点: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商业模式。在数字时代,这三个基点与传统媒体的生存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还在变化中。这就是传统媒体现实挑战之所在,我们要用辩证思维去面对现实,用探索精神去化解风险。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不能选择时代,时代在选择人。所以,在数字变革时代,传统媒体人真诚地面对现实,勇敢地否定自己,自觉地投身变革,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生存的需要。
这就提出了传统期刊出版队伍的改造更新问题,而这支队伍改造的成败,决定着期刊业的未来。然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共同着力。
在组织层面,首先要大力推动媒体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先要解决人能进能出的问题。目前传统媒体都是公有制单位,在人事管理上还有许多框框,人员还很难流动起来。这个问题不解决,队伍的更新改造就无从谈起。其次,要重新设计编辑出版人员资质评价考核体系,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都要与数字化、新媒体紧密结合起来,解决考核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两张皮的问题。第三,要对全员进行以数字化为内容的突击培训。现在各类培训很多,但缺乏统筹规划,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培训目标不明确,有的人参加培训是为了完成“学时”。要在业界造成一种学习数字变革的浓厚氛围,争先恐后学习新兴媒体。应实行数字化持证上岗,填平做新媒体与做传统媒体的鸿沟。形成“一支队伍能从事多种产品生产,一个产品能进行多次开发,一次开发能实现多次传播”的期刊生产新模式。第四,要为“过剩出版产能”转移开辟通道,做到人尽其才,人人都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作为传统媒体人,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自己的未来,首先要有一份平常心。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作为社会人也必须变,必须改变自己。不是你一个人在变,大家都在变,这是时代变革力量的驱使,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暴自弃,改变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其次要有一份进取心。我们媒体人对时代的变迁最敏感,历来是时代风向标的追随者和引领者。我们要自觉地投身到变革中去,在变革中感受变革的魅力,在变革中明辨变革的方向,在变革中收获变革的成果。再者要有一份责任心。看似媒体的未来决定你的未来,其实你的未来也决定媒体的未来。在数字变革、媒体转型中,你能不能实现“转型”,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关乎媒体的未来。所以你投身数字变革,不但在拯救自己,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担当。
(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