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蒋海宁:岁月荏苒,家风依旧
2016-05-05瑾瑜
瑾瑜
93岁的老人是什么状态?老态龙钟、步履蹒跚、耳聋眼花?这些词汇在四川绵阳93岁的蒋海宁老奶奶身上完全没了踪影。老人家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她甚至特意提醒采访者:“你能不能不要叫我奶奶?叫我姐姐。现在是我人生最好的时候,我没有觉得自己是老人。”老人这番话,对在场的人冲击非常大:在她的字典中,没有老迈二字,有的只是充满进取的积极人生,年龄可以做奶奶,心态却从来没有老迈。
六十六册相簿记录人生
蒋海宁出生在重庆市荣昌县,父亲49岁病逝。当年,年仅32岁的母亲,带着丈夫与病逝前妻所生的一群孩子艰难谋生。1947年,蒋海宁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大学农业技术专业毕业,在绵阳射洪县的一所中学教书。
在那里, 蒋海宁与大自己3岁的中学教务主任陈振环相识相恋。陈振环是山东单县人,抗日战争时期,随学校流亡到四川绵阳,后来考入四川大学,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蒋海宁与陈振环结婚。1950年,蒋海宁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调入遂宁市农校工作。1952年,蒋海宁调入绵阳地区妇联工作。
蒋海宁从事革命工作40多年,育有七个儿女。老人抱出家里的相簿,这些照片记录了她从小到老的生活、工作变迁,最多的是近年来的家庭活动、外出参观访问、会亲访友及旅游的照片,映入眼帘的是家庭的和谐欢乐,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老人说:“这样的相簿,我共有66册。”
1982年,陈振环病逝。此后每年的清明节,蒋海宁都带着儿孙们到绵阳南山陵园给陈振环扫墓。 2014年的清明节,蒋海宁在给亡夫的悼文中写道:年年清明节,我们都要来此看你,好像你外出很久了没回家,总想趁此和你聊聊。你留下的陈氏家风“学习奋斗、尊老爱幼、团结守信、勤俭真诚”正在我们家里传承。
深情传承好家风
蒋海宁说,记得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她要求孩儿们每人砍一背兜猪草换钱。一天,蒋海宁发现大儿子衣兜里多了4毛钱,气得她要用小黄荆条子打大儿子。二女儿跑过来跪着求蒋海宁:“那4毛钱,是大哥砍两背篓猪草所得的啊!”蒋海宁说,这件事她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愧。但大儿却理解母亲是在严格教育自己,后来,大儿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分校。
1969年,时年不满18岁的二女儿到绵阳市涪城区丰谷农村当起了知青。每周放假回家,她总是背着一背篓弟妹的衣服,到涪江边去洗。后来,大哥和三弟都离开农村回城,但是,作为村里劳模的二女却过了好几年才返城。到如今,蒋海宁老人的衣被,仍是二女在洗涤。
蒋海宁的三儿在娘肚里只待了7个多月就降临人间。但三儿很爱学习,1979年,他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分入四川省委党校,后来调入四川省政研室工作。
“总之,我的孩子们,个个都爱劳动、勤学习,人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贡献。” 蒋海宁说起她的七个儿女,笑意始终写在脸上。
好祖母和风细雨教孙娃
1997年6月1日,大孙女陈星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全家聚集在大儿家里,老人给陈星发了励志奖学金。给别的孙儿们发放了小礼物。从此,老人决定每年都努力把家庭聚会办好。
这些年来,蒋海宁老人每年都利用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中秋节等节假日,组织家庭聚会,或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或大家轮番上台进行励志汇报演讲。每次活动后,蒋海宁老人都会把照片归档,这样的相簿,老人共收集了66册。蒋海宁的第三代有6个孙儿,个个都是大学生,有的还是研究生、博士生,有的在国外留学或工作。成家的有4个,这两年,还给老人喜添两个重孙子。
老人写诗道:“我的家温馨和睦又从容,子孝媳贤顾大局,兄弟姐妹情谊深,婆媳姑嫂妯娌关系融。”如今,年逾九旬的蒋海宁,仍引领子孙以构建和谐幸福家庭、传递爱心、为社会发光发热为己任,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蒋海宁的家,因为她一生的精心经营和付出,成为每个家庭成员温暖的港湾,而她自己也给人生留下了一个优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