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 最好的道别
2016-05-05范兆明
范兆明
单场60分,科比导演了自己职业生涯完美的谢幕。凌晨4点训练也好,单场81分也好,5个总冠军也好,都是单薄的数字,这背后传递的篮球精神和态度,才是科比受人尊敬的原因。
60分
“科比,他们要为你的最后一场比赛准备盛大的庆典,我们都会去参加。你现在能答应我一件事情吗?”视频连线的一头,老队友沙奎尔·奧尼尔满脸堆笑。
视频连线的另一头,科比问他:“要我答应什么事?”
“我要你在那天拿50分,你能做到吗?就在你的最后一场比赛,在斯台普斯中心,你能给我们来一场50分的表演吗?”
科比摇头大笑:“不不不,那可做不到!”
湖人的24号从此成为绝唱。
几周之后,科比谢幕战。比赛结束前半分钟,他投中一记跳投,将比分反超。接着,命中两记罚球,锁定胜局,他在全场比赛的得分也锁定在60分。这次爆发突如其来,没有任何征兆。
坐在第一排的沙奎尔.奧尼尔一边笑着一边咒骂:“我挑战他去拿50分,结果这个家伙拿了60分!”
与此同时,在菲尼克斯的主队更衣室里,刚刚打完赛季收官战的太阳球员们围在电视屏幕前,像忠实的小粉丝一样收看科比的比赛。在奧克兰的甲骨文球馆,刚刚拿下赛季第73场胜利的史蒂芬·库里满足地走下球场。穿过球员通道时,有人对他喊了一句:“科比50投得了60分!”库里回过头说:“快别跟我开玩笑了!”
然而,那个人并没有欺骗库里。
几个小时之前,科比在闪光灯照射之下走出自己的车子,最后一次以球员身份进入斯台普斯中心主队更衣室。換好衣服之后,他去理疗室见濑户医生。濑户医生是1990年来到湖人队的,近些年来一直担任球队首席物理治疗师。每一天,她都会关注科比的颈部、双肩、双膝和其他任何部位的情况,依照科比的反馈为他治疗。她熟悉科比身体的每一处关节,治疗通常持续1 5分钟左右,过久的治疗会使科比的肌肉产生疲倦感。
随后,科比去见马科医生,一名在湖人担任运动按摩治疗师12年之久的芬兰人。马科给科比做四肢拉伸,通常持续20分钟,其中80%的时间花费在下肢。马科医生会用一种名叫“猛龙”的仪器帮助科比唤醒他的肌肉群,这台仪器每分钟能够震动3600次。
接下来是球队首席训练师蒂姆·蒂弗兰西斯科的时间。蒂弗兰西斯科用阻力带帮助科比活动臀部肌肉,以使他的整个下肢全部被激活。
每一个主场比赛,科比都会经历这样的程序。尤其是2013年4月份左脚跟腱断裂之后,他不得不在赛前准备中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每一个客场比赛之前,他还被要求喝下一碗骨头汤。
科比为他的最后一场比赛做着最后的准备。与此同时,在主队更衣室里,他的队友们都在兴奋地闲聊,话题是当晚到场的诸多名流和各路名宿,以及那些热情高涨的球迷,那是他们从未领略过的场面。尽管整个赛季他们看过无数次与科比说再见的画面,但身处这次终极告别之中,人们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震撼。这一次,球员科比真的要再见了,最后一场球,最后的48分钟。
科比的身后留下了一长串其他人难以企及的纪录。
科比最后一次走进球场。现场两万人山呼海啸,共同膜拜他们心中的篮球之神。
科比没有辜负这样的宏大场面。他前5次出手不中,甚至还出现了三不沾,但他一经找回手感,便连进3球。比赛最后时刻,科比站出来接管一切。干拔三分、后仰跳投、罚球,反超比分、锁定胜局,个人赛季新高,也是全联盟球员赛季新高的60分,一场完美的表演。深爱他的球迷们积蓄了整个赛季的情绪,在这样一个晚上彻底进发。MVP的呼喊声不时响起,震天动地,一如巅峰往日。
这样的科比确定要离开吗?比赛结束后的第一个问题就这样拋给了科比。
科比大口喘着粗气说:“是的,我确定,我很确定!”
煎熬
很少有人知道,这样的科比在最近几个赛季里经历着如何的煎熬。
为了延续科比的职业生涯,保证科比的状态,湖人聘请了一支庞大的理疗师、按摩师和训练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其中一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科比服务。除此之外,科比还私人聘请了一名肌肉理疗师,两名脊柱按摩师中有一名在科比居住的橘郡,另一名住在洛杉矶。在不远处的圣迭戈,还有一名理疗师、一名私人体能训练师以及几名拉伸方面的专家。
这些人的存在保证了科比所受到的照料是全天候的,包括半夜。有时候,他会在凌晨训练,需要一两名训练师和理疗专家。马科医生就曾经在凌晨两点接到过科比的电话,然后驱车前往科比所在的橘郡。
为湖人效力33年的训练师加里.维蒂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到最后,他每次都把那些人折磨得挺惨。”马科医生同意维蒂的说法,“那是一个恐怖的挑战”。
没有比赛的日子里,科比也不休息。他会进行一套完整的拉伸训练,然后在跑步机上以每小时8英里到11英里的速度跑上一会儿,让腿部运动起来,让血液加速流淌。
每个星期,科比还会额外做3到4次力量训练。蒂姆·蒂弗兰西斯科陪他训练,通常持续20到40分钟。整个过程往往极其安静,科比每一次都非常专注。
濑户医生透露,这只是科比为比赛所付出的一部分。整个夏天,濑户医生都陪伴着科比,帮他做物理治疗。治疗从上午10点开始,持续半小时左右,然后是冰敷时间,他的肩膀、膝盖和脚趾都会裹上冰袋。科比希望濑户医生的治疗能够使他的关节和韧带得到更好的恢复。
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登场比赛。尽管这对职业生涯最后一个赛季的科比来说,已经非常困难。
去年11月15曰,湖人击败活塞的比赛中,科比打了36分钟。赛后,他坐在更衣室的衣柜前摇摇头,说:“我几乎站不起来了,我的腿和脚都疼得要命。我都没力气走到我的车旁边了。”
随着赛季的深入,科比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他说:“有一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我要过掉眼前这个家伙。现在我会想:‘等一下,不,我做不到,该死,我得背身单打才行。”
很多时候,科比都要重新思考比赛,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重新判断。过去可以直接完成的事情,如今有很多都做不到了,至少不再那么简单。
比如12月18曰对火箭的比赛。科比在一次进攻中突破了阿里扎的防守,上篮得分。这时候,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很有爆发力,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当中。在随后的暂停中,他跟队友说,自己可以在比赛中扣一个。接下来的比赛中,科比真的完成了一次扣篮。他一步过掉阿里扎,迎着卡佩拉的防守扣篮得手。那是他在这个赛季的首个扣篮。
尽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扣篮,但科比考虑的却是“扣个篮还要先思考,真是太疯狂了。当初我年轻的时候……”说到这里,科比自己也笑了。
传奇
尽管现在的科比已经不再是年轻时的样子,但在人们心中,他仍然是那个传说一样的人物,他的故事口口相传。
科比的训练师蒂姆·格罗夫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在夏季训练开始之前,科比要求加上骑行训练。于是,格罗夫确定了一条拉斯维加斯的路线,租了三辆自行车,一辆给科比,一辆给他自己,一辆给科比的保镖。训练首日的前一天晚上,他们戴上头灯,沿着既定路线一直骑到凌晨两点钟,第二天早晨7点半又出现在健身房里。
关于科比刻苦训练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一段。杜兰特在美国男篮训练营中见识过科比的刻苦。在训练营的休息日,杜兰特叫上杰夫.格林一起去训练馆加练。登上大巴车,发现科比早就坐在那里了。杜兰特顿时感受到巨大的震撼,毕竟科比是联盟中顶尖的球员之一,又是老将,完全没有必要在休息日加练。杜兰特说:“那天我们投了很多的球。这对我绝对是一个激励。”
一位名叫约翰.塞勒斯坦德的后卫曾经在湖人打过一个赛季,他对科比带给他的震撼记忆犹新。当年在新泽西的高中和在维拉诺瓦大学打球的时候,塞勒斯坦德总是第一个到球场练球。来到湖人队之后,他发现科比总是比他还要早,经常比其他人早一个半小时。令塞勒斯坦德感到“羞辱”的是他的住处离训练场只有10分钟路程,而科比却要在路上耗费35分钟。
那个赛季,在一场对奇才的比赛中,科比的手腕受了伤。这个消息曾令塞勒斯坦德暗自高兴,“现在想想真是不要脸,我当时挺激动,以为科比再也不可能第一个来训0练了,他甚至来都来不了。”
当塞勒斯坦德第二天早早来到球场时,老远就听到了篮球与地板的撞击声。他穿过走廊,看到了球场上的科比——右手绑着石膏,球衣已经湿透,正在用左手运球投篮。
慈世平有过类似的心思。当年加盟湖人队的时候,慈世平想成为第一个到训练馆的人。当他走进训练馆的大门时,发现科比练得汗流浃背。慈世平说:“我6点45分到球场,但黑曼巴5点30分就到了,他已经做完三组训练。这就是我为什么爱科比。”
慈世平还说,当年他们喜欢在飞机上打牌,但科比从不参与。科比会坐在他的位子上看录像。一会儿,科比就会走过来叫走一个人,“跟我来”。然后,科比指着录像里的画面跟他进行探讨,探讨完再继续看录像,发现问题时再去牌堆里叫走一个人。慈世平由此对科比服服帖帖,他说:“科比在篮球方面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热情。我愿意追随一个值得追随的人,我会一直跟着科比,无论他在哪里。”
还有一个科比与梅奧之间的故事。2007年,当时贵为全美第一高中生的梅奧参加了科比的篮球训练营。梅奧问科比是否有机会一起单独训练,科比很爽快地答应了,“可以,我4点来接你”。
梅奧如约等候,但没有等到科比。隔天,梅奧问科比下午去了哪里,怎么没有出现。科比回答:“是凌晨4点,不是下午4点。”
这就是科比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科比。归根结底,凌晨4点训练也好,单场81分也好,5个总冠军也好,都是单薄的数字,这背后传递的篮球精神和态度,才是科比受人尊敬的原因。他用这样的方式,面对20年来的每一个挑战。他在赛后致辞中的一句话正是他征服对手的写照:“你们总是批评我不传球,今天却求我,让我不要传球。”
在球馆之外不远处,PICO地铁站被临时改为KOBE站,4个崭新的字母在灯光下发光。洛杉矶市政厅的外墙亮起了湖人配色的紫金灯光,象征这座城市对科比的肯定和褒奖,也代表最后的道别。
当然,最好的道别礼物还是科比送给自己的60分。那是一个人们都没有想到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光拨回到奧尼尔与科比视频连线的那个晚上。当奥尼尔拋出50分的挑战,科比大笑着摇头之后,谁能保证他的脑海里没有浮现出这样的想法——“50分?听起来不错,为什么不呢?”
责编 陶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