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下乡记
2016-05-05刘秉承
刘秉承
2014年9月,呼和浩特市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程,向“十个全覆盖”项目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类村”和扶贫整村推进村首批派驻了152名第一书记。2015年9月,伴随着自治区选派万名干部下乡驻村决策部署的下达,呼和浩特市加快了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进度,又选派589名第一书记下乡驻村开展工作,加上为自治区调研督导组和调研督导小组配备的联络员及市组织部选派的工作推进组人员,下乡驻村干部数量合计达1099名,已实现第一书记对全市96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第一书记下乡记》为我们描绘了一组呼特浩特市驻村第一书记的群像。
2014年9月,呼和浩特市近一半行政村的村民见到了派驻村子的第一书记:他们大多说着普通话,有的人鼻梁上还架着近视镜,穿着打扮上一眼就能看出不是村里人。
“城里人能懂咋搞村子?”不少村民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年半过去了,这些第一书记们干得到底怎么样?时值呼和浩特市首批第一书记派驻工作即将收官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些首府的“沈浩”们是怎样带活他们的“小岗村”的……
引水做订单,通电造金山
“村子靠着大黑河,就是地势太高难打出井。”呼和浩特市发改委驻赛罕区黄合少镇添密梁村第一书记白金星指着还结着冰的河道说。
在添密梁村,也不是没有农民尝试过打井,但万一不出水,几万块钱扔出去可是连水漂儿也打不出来。打井这种事,不是不愿干,而是赔不起。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白金星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通过旧井维修,村子的自来水供应终于有了保障,村民们再也不用量着水缸过日子了。
“当时我就在想,既然旧井能淘出新水来,肯定就能再打井。如果总是靠天吃饭,只是种点耐旱的玉米之类的作物,那么添密梁村肯定发展不起来。”
2014年11月底,白金星从水利部门得到了自治区有小型农田(牧区)水利建设项目的消息,不过项目内容是渠系建设。然而添密梁村连吃喝用水都缺,怎么开渠?
白金星一边在水利部门磋商,一边组织村民开会,商讨村子水利建设的事。经过上下积极联动,白金星硬是把项目定为新打120米机井10眼,实施地头埋低压管道的节水灌溉工程。
“我们打了二十多年的井,最后还是白书记来了才有的水。浇地不愁了,今后我们就能种点来钱的作物了。”添密梁村民说。
“发展农业,怕的不是种不出来,而是怕卖不出去。订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关键,添密梁村有了水,接下来一定要把订单农业跟上。”白金星谋划着村庄的未来。
呼和浩特市工商局玉泉区分局裕隆工商所所长李春雷刚到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定相营村当第一书记时,着实被这里的落后景象吓了一跳:贫困低保等人员占了村子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全村靠天吃饭,没一亩水浇地,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
6个自然村中,有4个自然村被李春雷评价为“还处于原始村落状态”,其中最差的就是侯家沟和贾家沟两个村子。“基础太差了!两个村子共走一条到处都是坑的土路,共用一台改革开放初期安装的30千瓦小型变压器,电力不足,只能保证日常照明,村民要是用功率较大的家电和农业机电设备的话,得商量着轮流用。”
李春雷积极协调帮扶单位修起了一条宽7米、长2.2公里的砂石基础路,又主动协调县供电局,更换了100千瓦的变压器和新线路。
路和电有了就好引产业。李春雷将内蒙古美希林牧业有限公司引进了侯家沟和贾家沟,投资1000万元进行养殖、育种、屠宰、加工、包装、冷藏及销售这一整条产业链的发展。
“扶贫不是给钱,而是要产生‘造血功能,让农民完成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带动村民实现就业、增收。”李春雷讲述着他对引入产业的深层次思考。
“真实偷菜”忙,合力养猪羊
“与其上网偷菜,不如来保素村‘真实偷菜。”在与呼和浩特市经信委派驻赛罕区黄合少镇保素村第一书记云森联系时,电话中传来了这句话。
云森不怎么上网,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有人喜欢上网在虚拟农场里“偷菜”。“这充分说明,城市人对农村生活有一种向往。让他们种地不大现实,但让他们交钱,以采摘形式体验‘真实偷菜应该可行。”云森分析道。
云森最初集结村民合伙开了保素村第一家集体企业:酵素肥料厂。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工艺并不复杂:利用酵素菌对植物的秸秆、枝叶进行发酵,生产出的产品就是完全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肥。
“农产品质量好不好,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化学产品,比如化肥和除草剂。只要有了好肥,保素村就能发展绿色高端有机农业。”
种苗、滴灌设备、吸肥等设备陆续进入大棚,由“农场主”对大棚进行认领,农民负责耕种的模式建立起来,经济效益达每月3100元/棚。用云森的话说,这叫“消费娱乐的新趋势,精准扶贫的好抓手”。
“做这种项目一定要从绿色有机无公害入手,关键是把握住‘食品安全这四个字。”云森介绍着经验。
托克托县双河镇北街村来自呼和浩特市检察院的第一书记赵林占打起了云中酒业的主意,不过不是为了酒,而是为了猪。
长期以来,酒厂拿产品的下脚料酒糟喂猪,建起了一支过硬的规模化养猪队伍。经赵林占协商,酒厂为村集体提供仔猪,并负责防疫、饲料的配比等一定的科技服务。村民则成立合作社,去“借种养猪”。
北街村人均耕地1亩多,从内蒙古区情角度来讲,该村耕地面积并不大。底子一薄,靠传统农业发家致富就难。赵林占的想法是:怎样把这样一个薄底子变成产业发展的大帮手。
赵林占与蒙羊公司进行了洽谈,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养羊产业。蒙羊公司给农户下发种羊,产下的羊羔全部由公司比市场价高10%收购。公司腾出了养殖空间,村民也不用为销售发愁,这个项目的引进,能使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实现企业化管理,依托品牌优势,发展订单种植养殖,是北街村这种耕地少的村子比较现实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赵林占介绍道。
布告不靠网,富民先开讲
“目前农民打工、经商的较多,布告形式不便于非在村务农人员的了解和知晓。同时,留守老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居多,先进的信息传播形式如微博、微信等并不适用于农村。”这是呼和浩特市政府法制办派驻新城区古路板村第一书记赵海峰驻村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之一。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不主动采用新型传播方式,重要的是怎样找到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播途径。”
通过联系一家上市信息公司,村子以免费的形式开通了“村务通”短信平台,它有着使用费用低廉,村民无需付费,只要拥有一部普通手机就可以随时接收信息并进行信息互动的特点。
古路板村“村务通”覆盖面已达到100%,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公开性和时效性,实现了政策宣讲“零距离”、服务群众“零跑腿”、解决问题“零障碍”。这三个“零”,对村民意味着无限的方便。“这是目前在农村比较实用、便捷、高效的信息公开方式。千重要、万重要,符合农村实际最重要。”赵海峰介绍道。
作为土默特左旗什报气村第一书记,来自呼和浩特市委统战部的曹洪玮在“上任”那天,搭33路公交坐到长途客运站,换乘了前往察素齐的中巴。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村478户进行走访调研。经过调研他发现:什报气村的基础条件和村民整体生活水平相对较好。
“既然村子条件已经不错,索性就在这个基础上大做文章,利用我在统战部的优势,邀请一些民主党派的专家学者来给村民讲授种植养殖知识,争取让村子的经济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曹洪玮主动联系市农牧局土肥站、种子管理站的民主党派专家,在农田现场解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村子的种植养殖水平。在一年多的工作中,他先后组织开展学习培训20余次。
“第一书记下乡,一定要发挥本职工作上的优势,不能来到田间地头,就扔下文牍案头。下乡锻炼本应该是一种双向提高,怎样把两份工作进行结合,是第一书记们应该认真考虑的。” 曹洪玮说道。
责任编辑:田旭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