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
2016-05-05刘娟姜喜双
刘娟+姜喜双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坚持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五结合原则,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70-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P.2-3)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往往具有普遍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立足于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全面健康的发展来开展。[2](P.71-7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要开展普遍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利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载体向全体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理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围绕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能力、情绪困扰、压力挫折、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问题,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发展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广泛的学生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自觉主动地培养优秀心理品质。
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且正在变化着的个体,在年龄、性格、行为习惯、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须注重不同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多样的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适应性和班级凝聚力训练,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助力未来的团体心理活动,对贫困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辅导,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学习能力帮辅工作,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二、坚持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要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要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如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为训练师等资格培训;通过校内外培训、心理工作坊、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工作者的指导与培训工作。
心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尺度,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个性辅导,同时在辅导过程中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艺术。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充分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问题,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要积极关注每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要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交往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坚持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预防矫治的初级功能和发展性的高级功能,即预防矫治各种心理问题和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3](P.121-1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实现初级功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建立完备的包括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问题应对的技能培训,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对心理预警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后期追踪与档案更新;做好学生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而及时的帮助;制定心理危机事件干预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发展性功能的实现上,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富有活力和创造性,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开展发展性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个性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培养优秀意志品质,完善健全人格。
四、坚持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教育对象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社会适应、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恋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环境适应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1](P.2-3)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指导系统工作的领导和开展具体工作的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规划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全局和过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工作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与此同时,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和对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内因。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挖掘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委员会或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生同辈、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指导。
五、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4](P.8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共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协同融合,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协同融合,开展职业心理测评、生涯规划与指导、毕业生就业心理援助等,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学风建设协同融合,开展学习能力与兴趣测试、学习能力指导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荆州:长江大学,2014.
[2]黄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J].中国成人 教育,2008,(2).
[3]赵坤.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与体系 [J].教书育人,2013,(6).
[4]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 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8,(4).
[5]尹忠恺,肖文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 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