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山在苏联及欧亚六国的活动考略
2016-05-05周静
周静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和东北当局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辽、吉大部相继沦陷,日军为了迅速占领整个东北,积极进图黑龙江,但在此过程中爆发了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自此以后黑龙江军民在马占山领导下奋力抗战一年有余,直到1932年12月4日马占山、苏炳文等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退入苏联。本文以马占山等人在苏联及欧亚六国的活动为考察对象,对当时国内外舆论生态做出梳理与呈现,以此透视马占山抗战的国内外影响。
关键词:马占山;苏联;江桥抗战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09-02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当局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几无抵抗下攻城掠地,辽、吉大部相继沦陷,日军为迅速占领整个东北,积极进图黑龙江。[1](P.73)但在此过程中爆发了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自此以后在马占山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奋力抗战,一直到1932年12月4日马占山、苏炳文等部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率2800余人经满洲里全部退入苏联。[2](P.56)
一、马占山等部在苏联
1932年12月20日,马占山等部抵达苏联远东城市汤木斯克。此时,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向苏联政府提出要求引渡马占山,被苏联当局拒绝。退入苏联境内的不仅是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等部,1933年初,东北各地义勇军和救国军相继被日伪军所击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退入苏境,截止到1933年4月时,总共已达3万多人。[3](P.288) 1933年1月4日,国内陆续到达的军队、家属、铁路员工人约有1万余人,供养如何解决?这是马占山、苏炳文等面临的首要问题。当时正值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非常困难。汤木斯克地处偏远,气候十分寒冷。马占山和他的部队皆住在没有取暖设备的简陋木板房内,每天每人只能分到数量极少的黑面包,勉强用以充饥,有时连面包都没有,按照苏联当时的生活费计算,每人每天至少一个卢布的生活费,这样每天就得有一万多卢布的消费。短期内尚可得到苏联政府的资助,但也不是长久之计。马占山等心急如焚,在国内积极取得联系的同时,开始动用抗战时国人所捐的慰问金。比如,邹韬奋在《生活》周刊曾发起募捐活动,共募捐44 666.44元,通过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电汇给马占山。[4](P.80)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为慰劳马占山部也于1931年11月19和20两日捐款5000余元。[4](P.85)《中央日报》也及时刊登国民政府和各抗战团体捐款的明细,即《四全大会秘书处职员 昨发通启募捐慰劳黑军 出席四全代表截止昨日止共捐九千余元 首都工友及上海银行职员亦皆踊跃输将》《电慰马占山慷概抗敌同深钦佩 各处团体汇款接济》等。[2](P.62)依靠这些慰劳金,暂时缓解生计,但只是权宜之计。
摆在马占山面前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抗日部队的善后问题。苏联方面已明确表示,希望休整一段时间后,中国军队应尽快回国。马占山将处境和想法向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作了陈述,颜惠庆大使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方面进行了交涉。1933年3月下旬,大部分官兵被送回了新疆,随军眷属被安置到海参崴乘船回国。马占山等中国军队在苏联境内的一切费用,统由中国政府付还。1933年4月8日,国民政府汇款20万元,付清了退入苏联境内的中国抗日武装力量在苏联期间的生活费用。鉴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马占山、苏炳文等高级将领及随员66人根据中国政府的决定,在绕道归国途中,可以访问欧亚六国。
二、马占山等人远游欧亚六国
1933年4月14日,马占山、苏炳文等及随行人员等来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启程后,第一站到了波兰首都华沙,波兰人民怀着对英雄的极大敬意,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4月20日上午9时,马占山一行抵达第二站德国首都柏林,中国驻德国公使刘文岛亲率使馆工作人员和留学生早已在站台等候,柏林市民也蜂拥而至,争着与马占山等人握手,对他们的英雄行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柏林新闻界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打出了标语,这种热烈的场面,使马占山深受感动。德国新闻界对马占山等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友好,早在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时,德国的《江户报》就刊载了江桥抗战的消息,对黑省守军赞誉有加。[4](P.80)马占山一行来到柏林后,德国新闻界每天在报纸上辟出专栏,对他们的言行予以详尽报道,并把接待来访群众的情景拍摄成电影,当天播放。马占山看到自己接待来访者的镜头时,深为感动,他向德国人民详尽介绍了浴血抗战的过程,受到德国人民的热情欢迎。第二天,马占山一行离开德国经奥地利抵达意大利的威尼斯,后到了罗马,在罗马见到了张学良将军,张学良勉力马占山等人继续为国家效劳,听从国民党中央的安排,在罗马期间,意大利教皇派中国教区大于斌主教前来表示欢迎,并赠马占山十字勋章一枚。两天后,马占山等人离开罗马返回了威尼斯。5月12日,马占山一行离开威尼斯,乘船经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湾,来到印度港口孟买,后乘船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直抵新加坡。5月30日抵达新加坡,早在码头等候很久的华侨领袖胡文虎、胡文豹兄弟与数千华侨热情地拥上来与马占山等人握手致意,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问候,马占山即席发表演讲,向来自新加坡各界的爱国华侨表示衷心的感谢,胡文虎、胡文豹兄弟设宴为马占山等人洗尘。席间,胡氏兄弟为再次表达他们的爱国热情又当场捐赠美金50万元。
1933年6月5日,马占山等人抵达香港,香港各界万余人云集码头,热烈欢迎马占山将军等人的归来。马占山的女婿陶英麟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女儿胡木兰、广东省主席陈济棠的代表等在码头迎候。马占山望着欢迎的人群颇为感慨的说:“想我马占山仅是尽了一点军人之职,国民之责,民众却对我如此厚待,实在惭愧,占山愿以身相许,再赴疆场,死而无憾!”[5](P.195)
三、上海民众热烈欢迎马占山等人归国
6月12日,马占山等人到上海,上海人民对抗日英雄马占山的归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亲自到码头迎接,南京政府派孙科、于右任、曹汉森、刘哲等到上海迎接,东北同乡莫德惠、高崇民,上海市抗敌总会、市商会的代表,社会名流杜月笙、王晓籁等都来码头迎接。马占山乘坐的车队经过南京路时,人山人海,夹道欢迎,次日,上海各界人士和上百个机关团体万余人,在西藏路跑马厅举行抗日救国群众大会,欢迎抗日英雄的归来。商店橱窗都挂上了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王德林的照片。当日晚上,上海市抗日总会在东方饭店举行盛大招待会。大会由吴铁城主持,马占山发表演讲说:“海内外各界同胞,遂电慰勉,并予以充分之接济,占山与全军将士,膺此隆施,感奋曷已,未能除强乖寇,始愿终乖,至今思之,犹愧有辜厚意……”接着,马占山讲了出走海伦,再战日寇以及失败的经过,并表示:“占山抗日年余,因由于将士之用命,僚属之用心,然非迭承海内外各界同胞援助军资,勖以大义,则赤手空拳安能济事,是非仅占山一人之抗日,而实为各爱国同志共同之抗日,以多数人之齐心努力,而使少数人居其名,此又占山之所未安者也。”[5](P.202)
四、庐山“请缨”
马占山、苏炳文等兴致勃勃离开上海,去庐山晋见蒋介石,见到蒋介石后,马占山将东北抗日之经过向蒋介石作了详细汇报。蒋介石勉励马占山一番后,关切地说:“黑龙江部队已从苏联回到新疆,你如出任新疆省主席,可以就便整理那些回国部队。”蒋的用心马占山自然明白。马占山回答:“抗战无功,不敢再当重任。将来政府收复东北的时候,江省是我故乡,有我旧部和潜伏人员,为竟抗战之功,我当一兵,亦所心甘。现在,我的精力过于劳瘁,请准假稍作休养,再为效命。”遂辞去蒋介石对其委以新疆主席的安排。蒋介石转而委任他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并问马占山从苏联经过欧洲回国,对国内外有什么观感。马占山答称:“我久与内地隔离,国内情势多所生疏,但本人由苏联回国经过各地,收到侨胞、留学生、驻外使节及国内各界人士的欢迎。尤其是香港、上海两地更为热烈,亲见他们的爱国热诚,抗日意志的昂扬,”于是马占山再次向蒋介石提出了抗日请求,却没有得到应允。
马占山是东北军中打响抗日第一枪的人,也是破坏蒋介石预定谋略的人。蒋介石虽然不将他当异己对待,但也绝不会将自己的嫡系部队交他指挥。此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逼华北的时刻,如果这时起用马占山,岂不激怒日本,蒋介石自然不会因用人“不当”而破坏自己的“战略安排”。所以,马占山这样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抗日将领,如果完全弃而不用,舆论上无法交代,但又不能委以要职。从马占山等人在欧亚六国所受的礼遇来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和认可,在这一过程中,民间舆论要比官方政府表现更为积极,使中国抗战获得更多的国内外舆论支持,对推动各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对内来说,舆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地方媒体对江桥抗战军事报道真实性之考 证[J].兰台世界,2015,(1).
[2]刘丽丽.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演 变——以<中央日报>对马占山抗战的报道为中心 [J].民国档案,2015,(12).
[3]丁川.马占山传奇[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4]刘丽丽.媒体视野中的江桥抗战[J].民国档案,2014, (2).
[5]马志伟.马占山将军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褚永慧]